投書:當大家正關心烏克蘭 中國已在拉緬甸軍政府

唐啟鈞 2023年03月31日 07:00:00
2022年中國外長王毅出訪緬甸與該國外長進行會談,雙方承諾加強一帶一路中的「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美聯社)

2022年中國外長王毅出訪緬甸與該國外長進行會談,雙方承諾加強一帶一路中的「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美聯社)

歷史上的2011.03.30

 

12年前的今天,緬甸獨裁者丹瑞下令解散軍政府最高權力機構──聯邦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將政權移交給民選政府,結束了緬甸近半世紀的軍事統治,新政府是由在議會選舉中勝出的親軍方政黨所組成。

 

12年後的今天,緬甸政變已滿兩年,緬甸人民仍在為民主向軍政府示威,緊急狀態一延再延,截至去年10月已有超過2000人死於軍方的暴力鎮壓。

 

緬甸政變與地緣政治

 

政變爆發至今兩年有餘,由敏昂來領導的軍事政權仍不被國際認可,然而中國不但未譴責軍方的行為,甚至在背後支持軍政府,這是為甚麼?其實這和地緣政治有關。

 

中國和緬甸軍方的關係,或許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那麼好。過去中國向緬甸北方的武裝組織提供武器,引起緬甸軍方不滿,而軍方也對中國一帶一路在緬甸的投資計畫並不熱衷,或許中國事實上更偏好原先的民選政府。當各國政府相繼強力譴責軍方發動政變時,中國卻保持中立立場,應該是在觀察局勢。

 

由於受到第一島鏈的封鎖,中國近年積極在印度洋尋找出路,於是臨印度洋的緬甸和巴基斯坦成為中國的重要夥伴。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分別於2013與2017年啟用的「中緬天然氣管道」及「中緬原油管道」能使能源直接從印度洋送入中國境內,緩解中國過度依賴馬六甲海峽的問題。故中國即使過去和緬甸軍方有些分歧,但考量緬甸的戰略位置,軍方若確定掌權,中國去譴責軍政府不僅不切實際,也不會得到美國的感激;反倒是接受新政府、結交新盟友,對中國來說或許是更划算的選擇,且歐美國家對緬甸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更是給了中國與緬甸軍政府交流的一個機會。

 

2022年7月,中國外長王毅出訪緬甸與該國外長進行會談,雙方承諾加強一帶一路中的「中緬經濟走廊」建設。不過此次會談中,中方表現地小心,並未公開支持緬甸軍政府,這一方面顯現出中國只關注其在該國的關鍵投資,另一方面則是中國不想太招搖以至於給其他國家留下壞印象。

 

本月中,有消息指出因疫情停擺的中緬鐵路建設再次恢復了討論協商,並且得到緬甸軍府發言人證實。當國外逐漸忘記緬甸將焦點放在烏克蘭時,中國對在緬甸的建設計畫已有實質進展,不再紙上談兵、空口說白話,然而鮮有媒體報導此事。

 

從一開始中國對緬甸政變保持中立態度,到後來與緬甸軍政府展開交流,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中國非常積極從印度洋找尋出路,其行為極具經濟及戰略意圖。現階段的中緬互動關係驗證了印太戰略的重要性,但也為印太戰略帶來一大挑戰。緬甸與阿富汗不同,並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以美國為首的印太戰略夥伴群應對此提高警覺,並且意識這塊地區的重要性,以免圍堵出現破口。未來,緬甸軍政府與中國的互動、與東協的來往、政局是否穩固,以及一延再延的戒嚴令和新大選,都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系學生、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自主學習小組成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