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失落的城市與創新的園區

林健正 2023年08月06日 07:00:00
在一個失落的創意城市中,卻誕生了一座創新的園區,台元科技園區被譽為「台版矽谷」。(圖片摘自林智堅臉書)

在一個失落的創意城市中,卻誕生了一座創新的園區,台元科技園區被譽為「台版矽谷」。(圖片摘自林智堅臉書)

竹科成立於1980年,初期以電腦暨其週邊產業起家,一直到了1993年,半導體的產值開始超越電腦業的產值,後者的產值持續增加,比重卻逐年降低,未料電腦產業的供應鏈快速地外移到中國,在2000年之後的短短幾年內,好像突然從竹科消失那樣。

 

在20年前,有人想到竹科與竹北分處頭前溪左岸與右岸,左岸是傳統的製造基地,右岸可以發展成為創意、創新與創業的城市,頭前溪兩岸彼此分工合作,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略策上,可以相輔相成,互映其趣。

 

設想中的竹北創意城市有台元科技園區、台科大、台大、交大以及新竹生醫園區等形成完整的產學研聚落,期盼藉由發展知識經濟帶動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台元科技園真正落實發展知識經濟產業的理想和目標。(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然而,迄今只有台元科技園真正落實發展知識經濟產業的理想和目標。新竹生醫園區雖有台大生醫分院,但不是原先規劃的醫學中心和國際醫療產業,由醫學中心驅動的生醫基礎研究及轉譯工程也移到南港了,其間涉及中研院與台大的角力,忽略了產業與大學之間的鏈結,如今留給新竹高鐵站區是幾家產值微乎其微的生醫工廠,這是土地資源的浪費與錯誤的配置。

 

三所大學均沒有實現對地方及社會的承諾,失敗也各有各的理由和苦衷,大學的心思不在此,尤其是台灣的學術界沈浸在論文掛帥的氛圍中,大學教授被困在研究室忙著寫論文,已無心顧及象牙塔外的社會責任。另有一個癥結在於地方政府視野與格局受限制,無力推動及建構產學研共創體系,新擬訂的都市計畫又回到傳統工業城市的舊思維。

 

話說台元科技園區是台元紡織舊廠房工業用地活化的案例,整個舊廠房佔地約34公頃,辦理分期分區開發,第一期於2001年7月正式完工啟用,設於地下室的污水處理場從未也不必啟用,因此這裡不同於傳統的工業區,沒有生產線與工業污水。截至目前,已開發至第8期,共計23棟建物,進駐公司約300家、員工數約2萬人。

 

台元科技園區第九期工程已於2020年11月開始動工,預計2023年Q4可完工進駐,屆時新增3棟建物, 基地面積將達7.3萬坪,其餘的台元紡織舊廠房逐年拆除,園區持續擴建中,顯示出一個成功案例的循環向上的發展,築巢引鳳,營造友善的產業環境,吸引高科技公司的進駐,而產生更多的用地及辦公空間的需求。

 

台元科技園區第九期工程已於2020年11月開始動工,預計2023年Q4可完工進駐,屆時新增3棟建物, 基地面積將達7.3萬坪。(圖片摘自中麟營造網站)

 

台元科技園區由文生開發負責開發及營運,充分善用民間企業的活力與靈活的策略,辦公大樓的空間租售並行,園區的開發隱藏著「類合建分屋」的機制,進駐企業是出資人,文生開發是地主,也是開發主體,兩造聯合開發,共同持有產權及分擔開發費用,房地產開發的利益轉化為地主只租不售的空間,租售並行可以同時達到財務自償與永續經營的目標,文生開發持有各期30%以上的區分所有權,以便能夠牢牢地掌控園區的經營權。

 

相較之下,科技部開發的科學園區土地只租不售,也沒有「合建分屋」的概念,為了園區用地的取得以及標準廠房的興建,政府背負著龐大的債務。至於傳統的工業區標售土地,未建築使用的工業用地私有化之後,地主常帶有尋租的心理,土地待價而沽,土地經常閒置在那裡,有用地需求的業者反而一地難求。

 

人們應該思考政府在開發科學園區時,可否有折衷或創新的機制,既可收回土地成本,亦可不必再編列公務預算而取得建築空間?創新的機制係尋求由政府提供土地,業者出資及興建,以「合建分屋」的模式,由業者擔任開發主體,「自己的房屋自己蓋」,最不會偷工減料,可以善用民間企業的活力,縮短開發時程、節省開發成本、確保建築設計及施工品質。

 

台元科技園區是IC設計與軟體設計的大本營,每一棟辦公大樓的大廳,裝潢得相當氣派,有如五星級飯店,園區內有很好的生活服務設施,餐廳、咖啡廳、便利超商、健身房、溫水游泳池、籃球場、郵局、銀行等園區生活服務設施相當完備。常見員工與客戶約在咖啡店談公事!

 

員工吃飯可在園區的餐廳,有些公司另設員工專屬的餐廳,通常是由公司無償提供場地委外經營,引進餐飯連鎖店。公司的員工餐廳通常不收現金,刷卡直接從薪水扣款,公司給予員工伙食補助。

 

為滿足員工的通勤與停車的需求,台元科技園區內每棟大樓均有地下停車場,同時興建獨立的立體停車場。竹北缺乏大眾公共運輸工具,在上下班交通尖峰時段,區內與區外交通會嚴重地擁塞,突顯出城市規劃與基礎建設的盲點,具有前瞻遠見的大眾捷運串連工作、居住與生活空間場域,才能系統性地解決點與點之間人員流動的交通問題。

 

台元科技園區有完備的公共設施與有完善的生活機能,生活服務設施集中於各期的會館,避免辦公與生活之間的干擾;園區內的交通做到貨客車分道與汽機車分流,但見輕便型的電動載具穿梭園區內,另有往返園區與高鐵站的接駁巴士。

 

台元科技園區為台灣樹立民間開發科技園區的新里程碑,健全的管理制是成功的要件,它設有兩級的管理委員會,分期分區開發的每一期的進駐單位均各自成立管理委員會,在這些分期的管委會之上,另有統籌園區營運的管委會,室外及戶外的公共設施均由這兩級管委會協同管理與維護。

 

開發後營運的費用悉數來自園區管理費的收入。台元科技園區的區分所有權人必須繳納管理費,每月的管理費為100元/坪,堪稱是「準豪宅」等級的收費標準,台元的管理模式不同於竹科,進駐單位每個月繳交額定的管理費,與竹科廠商每月計算營業額的千分之1.9相較,這裡很適合高營業額、沒有生產線、辦公面積小的IC設計或軟體設計業。

 

國內IC設計大廠聯詠買下台元第8期其中一棟地上13層的大樓,總樓地板約13,000坪,約23萬元/坪相對區外低廉的房價,可容納員工數約2,000人,現有員工約1,000人。每個樓層約1,000坪,這是IC設計業的最適空間,軟體設計業需要的樓層面積較小,聯詠另購地下汽車停車位750格,這是聯詠被限購的數量,停車位還是不夠,無法滿足全部員工停車的需求。

 

在一個失落的創意城市中,卻誕生了一座創新的園區。有人形容台元科技園區被譽為「台版矽谷」,以研發設計為導向,廠商一半以上是IC設計業,形成IC產業的群聚效應,創造出輝煌的產值,以IC設計業的人均產值2,000萬元/年計。光是聯詠一家年產值就超過1,000億元,堪稱為知識經濟產業園區的典範移轉。

 

台元科技園區是台灣IC設計重鎮,其中暗藏著海峽兩岸科技產業人才的爭奪戰。近年來,在不少科技新貴之間流傳:「如果同行不見了,不是到大陸(中國),就是到竹北(台元)」,這句揶揄的話道盡了兩岸敵我之間糾結不清的競爭與恩怨情仇。

 

※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退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