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灣的能源改革已沒有回頭路的空間

張長展 2023年11月02日 00:00:00
台灣的能源政策押注在社會最爭議的核電上,會遭遇的困難反而是可行性以及供電的不確定性。(台南市政府提供)

台灣的能源政策押注在社會最爭議的核電上,會遭遇的困難反而是可行性以及供電的不確定性。(台南市政府提供)

中央大學梁教授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社論,評析賴清德總統參選人「第二次能源轉型」的政見,其中多次提到再生能源發展達標的可能性甚低,多元綠能的技術突破近期無望,針對氫能、洋流發電、地熱發電在台灣的發展,梁教授認為在2030年前都不會有顯著進步。

 

從業界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太小看全球對智慧能源的大力投資、研發和商轉,也太不瞭解台灣產業的現況了。

 

十月下旬,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迎來了盛大落幕,為期三天的展覽,不僅參觀人數再次刷新歷史記錄,連兩年都比上一屆成長25%,今年的國際買主近千位,前五大買主來源國分別為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越南。

 

在這場盛會,多元創能展讓所有投資者眼睛一亮。許多風電、光電產業的開發先行者,近幾年來都已佈局氫能、地熱發電、小水力發電的案場規劃及開發,業界都看見台灣的潛力,也知道2030年全球的再生能源發展都以多元綠能為趨勢,而且風、光等發電設施的發電效率不斷提升,未來可期待用更小體積的發電設施,產生更多的電力。

 

梁教授也認同,深度節能是賴政見中的亮點,但梁教授忽略了一個極大重點:業界將資源投入深度節能,除了考量經濟誘因,更重要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量。在碳有價時代,企業能多減一噸碳,就是多提升一分競爭力,國際能源總署(IEA)也不斷強調,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節能絕對是要最優先投入的「第一能源」。

 

賴的深度節能政見也許尚未針對能源價格補貼政策提出未來的調整方向,但卻很真實地看到節能最大的挑戰,並提出了因應對策。

 

事實上,節能最大的挑戰在於績效的計算,它不像再生能源設施等硬體建設,建造完畢、連接電表後,就能知道發電度數,節能目標是否達成的績效評估,關鍵在於能源資訊的科學化管理。

 

因此,若要讓節能發揮成果,必須完備節能績效評估的軟硬體技術支援,包括普及建置能源管理系統,因此才能取得監測數據,並由專業團隊入廠輔導,規劃有效且系統化的節能改善計畫,後續透過EMIS持續追蹤數據,才能稽核、驗證節能成果。筆者認為,賴是真正了解企業節能的痛點,才能提出這樣的策略內容。

 

除了風光、多元創能,國際智慧能源週的智慧儲能展更延續了前幾年的動能,端出各種技術成熟、可商業應用的商品,包括儲能電池、智慧電錶、能源管理系統、智慧電網,甚至是電動車的V to G方案。

 

另外,金融界也透過綠色與永續金融,提供企業淨零轉型的支持,這會是轉型最大的動能之一。上述內容,都是賴清德在「第二次能源轉型」政見當中,列為明確策略的。

 

依照梁教授的意見,唯有落實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才能解決台灣因應淨零轉型所面對的能源困局。筆者要提醒,若將台灣的能源政策押注在社會最爭議的核電上,會遭遇的困難反而是可行性以及供電的不確定性。

 

這幾年下來,「核電在台灣是否可行」的爭議已經白熱化,除了核一、二、三運轉年限已紛紛到期或屆期,更重要的是核廢料的貯存和處置遲遲無法推進,最主要的爭議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場址。

 

此外,國際核工業的發展愈趨疲弱,儘管不時傳來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核融合發電研究有些微進展,仍不敵全球資源倒往再生能源的洪流。假設台灣現有核電機組真的延役,甚至建設新的核電廠,能確保發電設施維運及核廢料處置的安全穩定嗎?或是反而提升了供電的不確定性?

 

筆者呼籲,當國際紛紛將最主要、最優勢的資源投入多元綠能及智慧能源發展,台灣需要的是能夠支持百分百再生能源的政策與投資環境。

 

各黨總統參選人若要談國家能源政策,淨零永續、智慧多元的再生能源發展,才是台灣的未來。這也是筆者在賴清德的「第二次能源轉型」政見當中,所看到的明確未來藍圖。

 

※作者為智慧能源管理業系統規劃工程師

關鍵字: 能源改革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