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軍事偵察衛星影像解析度預估可能只有3至5公尺左右,雖尚未達到軍事偵察衛星的水準,但足已對韓國全境造成極大威脅。(資料照片/美聯社)
根據北韓《朝鮮中央通信社》於11月22日的報導,北韓國家航空宇宙技術總局在11月21日晚間22時48分於平安北道西海衛星基地成功發射搭載「萬里鏡-1」軍事偵察衛星的「千里馬-1」衛星火箭,「萬里鏡-1」軍事偵察衛星最後在22時54分進入軌道。北韓國務委員長金正恩親自視察發射過程之後,於22日上午10時訪問「平壤綜合管制所」,觀看「萬里鏡-1」拍攝的美國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衛星照片之後,表示「共和國武力已把俯瞰萬里的『眼睛(衛星)』和打擊萬里的『拳頭(ICBM)』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北韓此次發射衛星火箭的內外部因素考量
北韓此次依照前兩次慣例,提前向日本通告發射日程。惟此次北韓於公告日程的前晚,提前發射火箭,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天氣因素。北韓通常會在公告日程的第一天晚上發射火箭,但根據當時的氣象資料,平安北道西部地區從22日開始將會出現多雲或下雨的天氣,且未來一週之內夜間天氣也極為不穩定。這或許就是迫使北韓提前在21日晚間發射火箭的主要原因。
第二,南北競爭因素。韓國已於5月25日成功發射「Nuri」(KSLV-Ⅱ)衛星火箭,所搭載的「次世代小型衛星2號」與七個「立方衛星」順利進入軌道運作,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夠研製1萬公噸以上籌載能力的衛星火箭的國家,也計畫在11月30日發射第一枚軍事偵察衛星。北韓繼前兩次(5月31日、8月24日)發射失敗之後,在南北競爭「必須成功」的壓力之下,可能因而趕在韓國之前,提早進行發射任務。
第三,安全因素。北韓雖已具備中、遠程彈道飛彈和大口徑火箭投射能力,也具備機動發射和水下發射能力。但目前北韓缺乏可進行高解析度拍攝的衛星,對韓美日軍事據點實施偵查,建立早期預警能力,提升精確打擊能力,嚇阻韓美日可能發起的先制打擊,或在遭受第一擊之後實施有效反擊。不過此次北韓所著重的應是驗證火箭發射技術,所搭載的衛星也與前兩次相同,可能不具備高解析度影像拍攝能力。
第四,內政因素。這也是北韓的長期課題。北韓於2021年提出的「國防工業發展與武器體系開發五年計畫(2021-2025)」,宣示建構發展可嚇阻韓美日的軍事資產,其中軍事衛星是該計畫目標的一部分,也對北韓自詡「核保有國」的宣傳有加分效果。在國內政治方面,或可成為金正恩「對抗外敵威脅」的政治資產,以及「千里馬精神」的具體實踐和傳承。由於「國家經濟發展五年計畫(2021-2025)」目前未有具體成績,研判北韓近期應會以此作為國內的宣傳重點。
北韓或將於2025年之前發射數個新型軍事偵察衛星
此次北韓所發射的軍事偵察衛星已成功進入軌道,北韓也宣布已在12月2日正式開始執行軍事情報任務,目前北韓軍事偵察衛星影像解析度預估可能只有3至5公尺左右,雖尚未達到軍事偵察衛星的水準,但足已對韓國全境造成極大威脅。
依照目前北韓官方資訊,朝鮮勞動黨預計將在12月底召開黨中央委員會第八屆第九次全體會議,北韓可能會在該會議中提出2024年的「萬里鏡」系列新型衛星建造計畫,提升軍事偵察能力。
實際上,朝俄高層於9月13至16日舉行高峰會之後,俄國明確表示將協助北韓加強宇宙航太科技發展,北韓也表示將與俄國「共抗帝國主義」。從目前跡象來看,北韓此次的發射任務,還是以自主研製裝備為主,俄國可能根據北韓前兩次失敗經驗,提供技術和零件的經驗諮詢,但俄國未來可能將協助北韓研製後續的新型火箭和軍事偵察衛星。
《9.19南北軍事合議》的緩衝功能已完全喪失
韓國在北韓成功發射衛星火箭之後,於22日宣布暫停《9.19南北軍事合議》的第一條第三項條款,取消軍事分界線(MDL)上空的禁航區,恢復例行戰術偵察任務。北韓則是在23日率先宣布全面廢除《9.19南北軍事合議》,迅速恢復非軍事區原本被撤除的軍事據點,新型軍事裝備也將配置於前線,此舉等同宣告《平壤共同宣言》已名存實亡。研判韓國未來也將在年內恢復非軍事區內原本被撤除的軍事據點和設施。
韓國未來恢復軍事分界線附近海空域的定期戰術偵察任務之後,北韓現有部署在非軍事區後方的長程火炮、飛彈載台據點,以及北方分界線(NLL)附近的海岸火炮陣地坑道,可能將失去隱蔽優勢。
不過由於軍事緩衝區已消失,南北韓未來在非軍事區的安全風險也隨之升高。為了確保韓半島局勢穩定,韓國未來應會與美日中等國持續進行對話協商,不過由於近期朝中俄之間的關係漸趨鞏固,以及緩衝機制的消失,可能會加速東北亞地區集團化的發展。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