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綠能目標和產業政策衝突 政府如何選擇

趙心詳 2024年02月26日 07:00:00
經濟部的報告即顯示,2025年綠電占比達20%的政策目標確定破功。(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經濟部的報告即顯示,2025年綠電占比達20%的政策目標確定破功。(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護國神山」台積電正快速擴展先進半導體製程,並亟需購入大量綠電。2023年9月,台積電宣布,2030年「全公司生產營運據點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由將由原本的40%提升至60%。在此一規劃下,台積電正迫切需要穩定且可負擔的再生能源,幫助其製造和出口大量先進晶片。

 

但目前台灣的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正因政府的高度國產化政策要求,造成風場建造成本急遽拉高、建置速度嚴重延宕,迫使綠電整體價格攀升、國內半導體業者對購買綠電日趨觀望。

 

其次,離岸風電第二階段專案及區塊開發第一期得標風場近期紛紛傳出併網延期的消息。受此影響,第二期的許多專案開發幾無充分時間備標。不難預見,在當前的投標及國產化政策框架下,綠能供應恐將嚴重落後,並對半導體的綠電購買造成影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筆者曾獲得半導體業者的陳情稱,在政府原本規劃中,原本期待風電綠電價格符合「大量且低價」的特性。市場原本在2022年底公告離岸風電第三階段第二期後,預測離岸風電價格落在每度電3-4元間。但到2023年底,離岸風電價格卻逼近6元,讓他們難以下手。

 

更糟地,沒有任何一家風電開發商能向綠電買家保證,這一價格不會繼續漲。如何控制綠電價格與離岸風電成本的平衡,必將成為政府需迫切解決的燙手山芋。以目前綠電價格來看,離岸風電3之1期的昂貴綠電恐有行無市。

 

第三,根據已公告的離岸風電第三期第二階段產業關聯政策的要求,政府已經從過去的60%的國產化項目標準,改成接近以全部項目國產化為標準,再依比例計分,顯見3之2期規定越來越嚴厲。照此趨勢,毫無調降的可能性,且必然因為國產化政策持續看漲。

 

說穿了,國產化政策就是一種政府變相的產業保護政策。回顧台灣產業發展史,不免讓人質問,我們是否要重蹈失敗的汽車產業保護主義的覆轍?

 

去年11月,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政府建構國內能源產業的政策有階段性,過了以後大家一定要能接受國際競爭」。部分沒競爭力的項目若「做不下去」,一定是要從國外進口,以確保最後整支風機能夠運轉,例如現在就有很多零組件仰賴進口,「這些事確定存在」。這代表,他也認同,離岸風電國產化須有退場時間和機制,國產供應商不可能靠政府保護一輩子。

 

羊毛出在羊身上,風場開發成本高,勢必轉嫁給綠電買家。這宛如是半導體業者花費高價的綠電,在變相補貼國產供應商。

 

去年6月,經濟部的報告即顯示,2025年綠電占比達20%的政策目標確定破功。在立院相關委員會工作期間,筆者在接受半導體業者陳情時頓然發現一個關鍵問題:倘若綠能目標和產業政策只能選其一,政府會優先選哪個?

 

台灣提高再生能源比例絕對是一條正確且符合全球趨勢的道路。但政府也應審慎正視,當產業政策與綠能目標出現對立,導致先進半導體業者不願承擔過高的綠電價格的綠能困境。

 

筆者建議,政府應當把「積極達成綠能目標」作為頭號項目,大量且快速供應綠電用戶,一來符合能源轉型,二來也在幫助台電降低負債和支出(新的風電開發階段已是開發商對購電業者,台電無需負擔費用);三、適度延後第三階段第二期的截標日期,暫時緩下腳步,重新調整產業政策和規範,以符合綠電用戶的需求和實現國家的綠能目標。

 

※作者為國會助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