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媒體沉迷激情演出的原因之一

李濠仲 2018年12月04日 07:00:00
當媒體受眾遭到新型態傳播方式稀釋、分流後,各家媒體面對的早已不再是廣大的大眾,甚而有很大的機會會是為數不少屬於偏執、好鬥的一群,(湯森路透)

當媒體受眾遭到新型態傳播方式稀釋、分流後,各家媒體面對的早已不再是廣大的大眾,甚而有很大的機會會是為數不少屬於偏執、好鬥的一群,(湯森路透)

總統和新聞界之間的抗衡,一直被標舉自由國度的美國視為優良傳統。但從歐巴馬執政時期,白宮和福斯新聞台彼此爭鬥,再到川普上台,和諸多媒體間的高度對立,當地早有政治評論認為,眼前反映的,恐怕已不僅是媒體和政治人物之間又一新型態互動,而是公民社會已有更深層次的變化,不只政媒關係不一樣了,連「民眾本身」也已大不相同。

 

美式政媒關係的變化,歷經早年黨派介入報紙時期(有些人把黨派喉舌媒體時代稱之為「美國新聞業的黑暗期」),而後進入20世紀,美國轉而帶動一個新聞獨立、新聞自由,和各政黨關係相對處於等距狀態的「反對派」新聞環境,尤其對其他民主國家的新聞界深具引領作用,他們同時證明了媒體不只是批判時政,甚至可以成為推翻政權的槓桿。原本可以透過「黨媒」左右輿論的總統,也不得不習慣適應。接下來,則是我們現在所處,一個具備前兩階段元素的混和體。

 

也就是說,既有的媒體渠道通通還在,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誌,它們以自己以為的傳統模式繼續營生,有講究獨立性的,也有和政黨關係愈趨密切的,但繼之其後,還有網路媒體和所謂自媒體竄升。傳統媒體但求「轉型」,也漸次朝網路化融合,網路世界主導輿論的現象,較之傳統媒體已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更明顯的事實是,不僅過去所謂的「新聞界巨人」面臨殞落,原本由他們所統一聚集的公眾(讀者、觀眾)也一併消退中。

 

至此,年輕一輩不再經常流連傳統媒體,也很習慣不再經由傳統媒體的管道關切這個國家,就連才冒出頭的「網媒」,也在訊息暴漲下幾乎很快亦被歸類成「傳統媒體」。年輕一輩更擅長透過日常使用的社群平台獲致想要的訊息,「免費的新聞」在民眾生活中愈來愈無足輕重,更由於「豐富的媒體」,反而造成了閱聽眾之間「稀少的注意力」,儘管媒體,又或者政治人物也願意以新的方式去接觸人群,但公眾總是將注意力投射在別的地方而且直接對他們予以忽視。至此,「新聞界」是否還能有效發揮監督政府的角色,已不無疑慮。

 

2008年,美國人對新聞的興趣還算相對較高的一年,美國Pew Research Center做了一份民意調查,卻發現國內18~24歲年輕人,每天完全不會從任何媒體獲致任何新聞的比例,竟然高達34%。只是,真正棘手的問題,並不是各類媒體紛紛失去原有的支持者,而是那些還「留下來使用你的人」到底是誰。

 

當媒體受眾遭到新型態傳播方式稀釋、分流後,各家媒體面對的早已不再是廣大的大眾,甚而,你的讀者組成,有很大的機會會是為數不少屬於偏執、好鬥的一群,他們原本就是最為熱衷政治語言,且意識形態恐怕處於極端分化狀態,或說處於政治光譜兩端的人,他們本來就喜歡透過「媒體棱鏡」論政,從前媒體還以「大眾媒體」自居,今天服務的對象其實為數不少卻是屬於這一類型。

 

過去,儘管美國總統與新聞界存在對立的關係,還是能透過媒體,去接觸一個廣泛且思想相對連貫的國家公眾,如今面對眼前公眾的分裂性,已使得原本媒體可行扮演的角色,非常難以達到自我期待的功能。

 

政黨存續需要激情,民主的存在有時也必然仰賴激情為養分,新聞事業亦復如是,熱情就是真理,它帶來閱報率、收聽率、收視率、點閱率,偏偏,最後可能為了抓住已然不多願意買單的公眾,或是純粹就是為了服務那些品味偏執者,於是新聞內容的「藥方」就愈下愈猛,媒體持有特定立場並不足奇,可惜回過頭來,連立場傳達的方式都在新聞專業上嚴重犯規,為了保住自己的吸引力,最後乾脆犧牲媒體公信力帶頭偏執、激情表演。

 

美國媒體界有這番認知,認為這是當代媒體出現倒退的跡象,曾經亦步亦趨美式風格,如今問題叢生、因素更顯複雜的台灣,豈能沒有自知之明?

 

※作者為《上報》主筆

 

【延伸閱讀】

●李濠仲專欄:台灣無川普 只有川普差勁的一面

●李濠仲專欄:一場越軌的選舉

關鍵字: 媒體 網路 偏執 激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