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筱恬觀點:蔡英文綠能政策的考驗

唐筱恬 2016年10月23日 12:39:00
營造政府、企業、民間都願意共同為綠色能源打拼的環境,才是綠色能源的成敗關鍵。(李昆翰攝影)

營造政府、企業、民間都願意共同為綠色能源打拼的環境,才是綠色能源的成敗關鍵。(李昆翰攝影)

蔡英文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拍板《電業法》綠能自由化先行,行政院隨即快馬加鞭審查法案,十足展現新政府帶領國家邁向「非核家園」的決心。不過「修法容易、執行難」,電業政策能否既不漲電價,又兌現蔡英文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再生能源達20%的目標,恐怕才是蔡英文的真正考驗

 

蔡英文選前高喊的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這不僅是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更是蔡英文任內絕不可違背選民的承諾。不過缺電危機正時時威脅著新政府,因此加快腳步發展綠能,以彌補非核缺電缺口,可說是刻不容緩。

 

不過綠能實際推動情形,卻遇到重重挑戰。經濟部能源局為拼再生能源20%達陣,盤點地層下陷土地、鹽業用地、污染土地等8676公頃土地,可以發展太陽能光電,計劃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20GW。但根據研究顯示,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需要2.5萬公頃土地,與8676公頃,可說是相距甚遠,要達標難度不小。

 

而且被清點出適合發展太陽能的土地,有些屬於私人土地,不見得每一個地主都願意出租土地給業者發電。另外電纜線不足也是大問題,台電預估建置太陽能電網成本要花將近152億元,就算台電願意不計代價砸錢建電網,但台電設置變電所、電網,也會遭致居民抗議。政府要如何打造友善環境,讓太陽能業者有興趣參與、居民安心,本身就是一個大難題。

 

另外能源局推動「千架海陸風力機推動計畫」,堪稱世界級風力電廠,但目前在苗栗竹南外海推動離岸風力發電計畫,就遭到竹南居民抗議;澎湖「中屯風力園區」所發展的風力發電,但海底電纜要從雲林湖口上岸時,就引發居民與環團抗爭,綠色能源最後一哩路,至今爭議仍未解決。

 

居民擔心自身健康,要求變電所、電纜等設施「不要蓋在我家旁」的心態,也是無可厚非。不過歐洲國家找到解套方式,德國、丹麥採用「社區風場」概念,鄰近風場的社區居民可以入股綠色能源產業,並獲得發電回饋金,成功讓居民從抗拒發電,到現在接受風力發電,即為一成功案例。

 

蔡英文政府發展綠色能源,除了打造理想藍圖之餘,如何提出務實行動、決解各項疑難雜症,營造政府、企業、民間都願意共同為綠色能源打拼的環境,才是綠色能源的成敗關鍵。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