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蘋果日報命定 非共產黨死即黎智英亡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2020年05月09日 00:02:00
一如蘭德的報人,黎智英讓意識型態沖昏了頭,會導致生意的失敗。(湯森路透)

一如蘭德的報人,黎智英讓意識型態沖昏了頭,會導致生意的失敗。(湯森路透)

黎智英出面請台灣、香港的讀者,支持民主反共的聲音,訂閱蘋果日報。這是資本家的一頁悲歌,對篤信資本主義的黎智英來說,更是充滿了莫大的諷刺。資本主義信奉自願的交易行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產品好,消費者覺得有價值,付的每一分錢都心甘情願,生產者,賺的每一分錢都心安理得。對資本主義者來說,在產品的質量外,訴諸悲情、祈求同情,那不是誠實的交易行為,那是欺騙消費者,那是要消費者拿出超過他們心中的認定價值來買產品,無良,和進行寡佔生意、要求政府保護的假性資本家無異。

 

蘋果日報面對的逆流,主要的不是政治打壓,香港的蘋果日報雖然受到共產黨的抵制,拿不到廣告,但台灣沒有這個問題。而且,個人訂閱戶,照台灣和香港的社會普遍反中情緒來看,蘋果反而是受益者。蘋果日報真正的威脅是臉書、推特這些社群應用,是手機帶來的行動內容消費革命,全球每一個傳統媒體,都面臨這個經營困境,蘋果不是例外。

 

資本主義者追求古典自由主義大師安.蘭德(Ayn Rand)的英雄世界,一個不靠他人施捨,不佔他人便宜,憑藉個人努力和創意,進行生產和消費,創造財富的烏托邦。飽讀詩書的黎智英,自然讀過蘭德的巨作,而讀過「源泉(The Fountainhead)」一書的人,一定訝異其中角色和黎智英的相似之處。「源泉」裡也有一個報人,像黎智英一樣,從一無所有,到擁有報紙發行帝國,對社會有巨大影響力,而且這報人,不管是暴力,還是血腥的新聞,只要是讀者想看,他的報紙絕對不做任何評價,一定讓記者拚命挖出真相。因為他的報紙貼近普羅大眾,所以讓知識份子嫌惡,時時準備鬥他,但他也對這些認定他「低俗」的社會評價不屑一顧。

 

蘭德世界的報人,在個人道德和理想上,居然也和黎智英一樣,高懸在他們「伺奉」的腥羶色讀者之上。信奉天主教的黎智英,在個人行為上,和他的狗仔扒糞的虛偽名人,完全不同。而在對民主、自由認知的人文修養,更不是為錢舔共的成龍之流可以相比。自我行為和報紙經營上的大相逕庭,令外人不解,但連結這兩個極端的,卻是一個相信個人主義,要求個人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資本主義精神。

 

反共急先鋒的喉舌

 

蘭德世界的報人,最後帝國傾圯的原因,就是他走下了個人的神壇,拿起了教條,想要用他的報紙力量教化世界,而遭到世界的遺棄。自由的國度裡,神住在人民的心中,不在那些傳教士的口中。一旦報人搞錯了方向,把生意人的帽子脫掉,而穿戴上教士的禮袍,那就是他們敗亡的開始。

 

黎智英從第一天創辦蘋果日報,他就拿蘋果日報當反共急先鋒的喉舌,因為他投入傳媒的開始,就是因為他批評了北京的六四屠殺,而讓他不得不棄走佐丹奴服飾王國。也就是說,從蘋果開門的第一天,蘋果的命運就定了,不是共產黨死,就是黎智英亡,也就注定了他日後媒體王國的敗亡。蘋果的政治立場,雖然影響了生意,但他搭上了傳統媒體壟斷帝國衰敗的浪潮,回歸報紙服務讀者的初衷,因而趁勢而起。但現在蘋果搞政治,不但大幅報導香港的反送中,甚至變成反中國運動的「時代革命」要角,一如蘭德的報人,黎智英讓意識型態沖昏了頭,會導致生意的失敗。

 

但我不是說,他的問題不在政治,而在科技革命嗎?

 

黎智英出面請台灣、香港的讀者支持民主反共的聲音,訂閱蘋果日報,這是資本家的一頁悲歌,對篤信資本主義的黎智英來說,更是莫大諷刺。(湯森路透)

 

「成功」的經營模式

 

沒錯,科技革命造成廣告流失、讀者閱讀習慣碎片化、年輕人不再訂閱報紙。但這科技革命的背後,仍有人們對公正媒體的渴望,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的報紙媒體,雖然面對經營的困難,但他們逐步找到新的經營模式,幾個大報,可能都已經走出了谷底。讓我談幾個「成功」的經營模式。

 

第一個方向是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的高價訂閱模式。因為這兩家金融媒體的讀者群特殊,很多都是公司訂戶,「非看不可」,所以兩大金融報,雖然訂閱費用昂貴,但訂戶並沒有因為科技革命而大幅流失。但這個模式,不是蘋果日報可以學習的,因為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面對的是美國巨大的市場,就算只瞄準金融專業、企業客戶,那也是一個不小的市場。蘋果在台港加起來三千萬的人口裡,絕對找不到足夠的訂戶,高價支持蘋果的營運。蘋果日報的網路版開始收費後,就證明此路難行,收得越高,讀者越少,而因為訂戶不足,只好再收得貴一點,如此惡性循環,把讀者數目越縮越小,就此逐漸失去了社會影響力。

 

第二個方向是華盛頓時報和洛杉磯時報的模式。這東西兩大報,現在都由富豪所控制,亞馬遜帝國的貝佐斯擁有華郵,華郵的開銷,對他來說,就像是口袋的零錢一樣,怎麼花,都不會痛心。但把經營報紙當成富豪的慈善事業,那就要看富豪的心情和學養,才能知不知道這些媒體能不能長久維持。黎智英雖富,但也還富不到可以把蘋果日報當成慈善事業經營,而台港兩地,能把報紙當嗜好一樣經營的,像是李嘉誠和郭台銘,身家都和中國緊緊相連,根本不可能考慮買下蘋果。馬雲雖然買下南華早報,但要黎智英和中國富豪談交易,那豈不是要他的命?

 

第三個方向是彭博商業周刊的模式。彭博的金融大帝國,靠著金融業人手一機的彭博終端機,坐擁金礦,買下商業周刊,一樣只是零頭小費,但可以給彭博訂戶多一個專屬內容,這樣的綜效,日益看出成效,彭博的新聞報導,越來越多且廣,不容新聞同業忽視。但蘋果日報一樣面對台港小市場的問題,沒有一個企業,需要且可以買下蘋果日報,而變成大帝國的一個小組織。

 

第四個方向是紐約時報的特殊模式,也是蘋果日報現存的唯一道路,但也許是最崎嶇的一條路。紐約時報身為美國的第一大平面媒體,在世人心中,屬於最高水準的專業媒體,讀者相當信賴。但「公正報導」不是美國報紙的一貫傳統,也不是紐約時報一直有的名聲。美國建國後的一個世紀左右,大部份的報紙,絕對不公正,不但栽贓毀謗樣樣都來,而且還以黨派偏頗自豪,因為早先市場狹小,報紙不聳動、不靠政客施捨沒辦法生存。但隨著交通發達和人口增長,報紙可以只靠訂戶和廣告生存,甚至發達,許多的報紙,就開始標榜「公正」,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因而製造出良性循環。越多人看,報紙就越公正,報紙越不偏頗,就越多人看。紐約時報就是這樣建立名聲和佔取市場。

 

但現在的科技革命,讓報紙主要收入消失,紐約時報沒辦法繼續維持龐大規模還保持公正客觀,所以只好走回老路,靠政治生存。紐約時報的政治生存之道,是極力往左派靠攏,以左派喉舌自居,為進步意識型態而戰,而放棄了任何公正客觀的假裝。靠向自由派民粹的紐約時報,近幾年逆勢上揚,訂價不高的電子訂閱模式,果然吸引了左派基本群眾的注意,而成功地撐住帝國,不再衰退。但代價就是紐約時報得受讀者要脅,報紙不能說川普政權好話,不能僱用偏右派的言論作家,不然就會引來基本教義派的杯葛。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總算是走出一條道路。

 

但蘋果日報不能像紐約時報一樣。

 

政治相挺是有代價的

 

蘋果日報在台灣和香港積極地往民主、自由、反中的主流民意靠,一如紐約時報往左靠一樣,雖然可能取得基本群眾,但自此蘋果就失去了批評主流民意的正當性。這次黎智英的呼籲,果不其然,民進黨和親本土的名人,紛紛出面力挺,但這種政治相挺是有代價的,蘋果要如何繼續扒糞民進黨政客?繼續扒,那就是傷害了「盟友」,不扒,蘋果就不蘋果了。這也是蘭德報人失敗的原因,你不可能兩面討好。而且,蘋果日報變成自由時報,真是個好事嗎?

 

但黎智英還有另外的問題,比蘭德世界的報人,比紐約時報更大的問題。台灣和香港還是太小,太靠近中國了。蘋果的政治化,雖然取得了主流民意的支持,但中國在台港的影響力還是太大了,香港的建制派和台灣的國民黨,雖不受歡迎,但總還是股政治力量,隨時可以找蘋果麻煩,更不用說「假新聞」的影響,讓市場小、底氣不足的蘋果日報,像風中殘蠋一樣,來日不多。林鄭特首要關黎智英,在五月共產黨兩會後,就會取得法源,黎老闆一旦入獄,蘋果就完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