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看澳洲怎麼化解中國的經濟制裁

江文基 2022年08月15日 07:00:00
中國近年來早已針對澳洲牛肉、葡萄酒、棉花、木材、龍蝦、煤炭、大麥實施一系列高關稅或進口禁令。(美聯社)

中國近年來早已針對澳洲牛肉、葡萄酒、棉花、木材、龍蝦、煤炭、大麥實施一系列高關稅或進口禁令。(美聯社)

自去年以來,中國多次以病蟲害及禁藥殘留理由,多次禁止臺灣農漁產品輸入,包括鳳梨、釋迦、蓮霧、石斑魚等明星產品。近來,中國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前,不僅以註冊資料不足為由,對臺灣多家餅乾及糕點食品業者實施進口禁令,事後又禁止橘子、白帶魚、竹筴魚等產品進口。

 

暫不論中國這些措施是否有理,在此時間點對臺灣產品實施進口禁令,不禁使人產生「以農逼政」或「以商圍政」的聯想,臺灣如何因應,產業界與政府皆相當關切。

 

事實上,臺灣不是中國第一個實施進口禁令的國家。近年澳洲便因南海爭議、香港示威、新疆人權與中國有所摩擦,後因新冠肺炎起因調查更使中國不滿,針對澳洲牛肉、葡萄酒、棉花、木材、龍蝦、煤炭、大麥實施一系列高關稅或進口禁令。其中,牛肉、葡萄酒與龍蝦(水產品)等與我國此次受禁令影響產品屬性相近產品的澳洲經驗,值得我國參考。

 

葡萄酒

  

以瓶裝葡萄酒為例,澳洲2021年總出口16.34億美元,比2020年少4億美元左右,而澳洲2021年對中國出口瓶裝葡萄酒金額較2020年下降約6億美元,等於約有2億美元原本要賣到中國的葡萄酒分散到其他國家。新加坡、韓國、臺灣、印度、越南、港澳等都是澳洲紅酒分散出口的對象。此外,部分業者也積極擴大澳洲本地消費者銷售的力道。

 

龍蝦

  

生鮮或冷藏龍蝦方面,2020年中國占九成以上澳洲出口份額,但在2021年澳洲乎沒有龍蝦出口到中國(僅剩數百萬美元),多數澳洲龍蝦出口移轉到越南、泰國、臺灣等地,或者透過香港迂迴進到中國。另外,自去年11月起澳洲海產協會(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便積極呼籲當地消費者多購買本地龍蝦,使銷量在聖誕期間較前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三十,填補部份龍蝦外銷缺口。由此可見,在中國禁令影響下,澳洲雖然失去中國龍蝦市場,卻激發本地及其他市場消費潛力,雖出口量不及受禁令影響前,但仍保有一定水準。

 

澳洲雖然失去中國龍蝦市場,卻激發本地及其他市場消費潛力,雖出口量不及受禁令影響前,但仍保有一定水準。(美聯社)

 

牛肉

  

去年中國陸續宣布禁止進口澳洲數家牛肉商的牛肉。就貿易動向觀察,澳洲冷凍去骨牛肉在2020年銷往中國金額較2019年短少4.14億,部分原因可能與澳洲國內近年旱災洪災導致影響牛隻數量短少有關,在因應進口禁令上,澳洲肉商主要透過仍有出口許可的加工廠進行加工,繼續將牛肉銷往中國,減緩部份衝擊。

 

平心而論,中國大陸市場龐大,在實施進口禁令後,國內產業不太可能完全不受影響,但也並非沒有解決方式。從澳洲經驗可以歸納幾個重點,面對進口禁令,只要中國無法主導全球需求,將受禁令影響產品出口分散到替代市場是短期內有效的做法。同樣地,迂迴貿易和國內吸收也是減緩損失的方式,不過我國一向遵循國際貿易規範,以迂迴貿易方式將產品銷往中國並不適合。

 

長期而言,國內產業與政府亦可思考以轉型生產作為因應,例如改以生產未受禁令影響農漁產品,但這些轉型後的產品隨後是否仍有被中國以各種原因為由實施進口禁令,應當注意。

 

最後,在中國一波又一波對臺灣產品實施進口禁令影響下,不應將解決問題的責任推給國內產業或政府,惟有各方合作才是正確態度。進一步來說,生產者必須自律,達到中國相關產品進口檢驗或檢疫等文件要求。政府方面則可透過駐外力量尋找適合分散產品出口的市場,也可經由多邊貿易場域(如WTO)向中國提出關切,以理性方式尋求解決之道。更重要的是,國內消費者應在此時發揮愛國心,積極支持購買國產品,協助產業度過難關。此次中國進口禁令,不只是考驗臺灣產業的韌性,更是凝聚國內業界、政府與人民團結的關鍵時刻。

 

※作者為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助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