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苗不良反應流言要查證! 人們好心分享資訊卻常被用錯地方

約拿‧博格(Jonah Berger) 2021年07月04日 10:00:00
緬甸國會維安人員在首都奈比多施打阿斯特捷利康疫苗情形。(湯森路透)

緬甸國會維安人員在首都奈比多施打阿斯特捷利康疫苗情形。(湯森路透)

編按: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國都搶購疫苗之際,也傳出不少施打後產生副作用情形,導致流言四起。書中提及,1998年便曾流傳施打疫苗會引起氣喘,沒想到最後這篇論文竟然造假,結果導致兒童施打疫苗率下降。資訊量爆炸的今日,民眾在接收實用資訊時,務必得再三確認是否屬實⋯⋯

 

實用資訊廣傳的關鍵

 

有用的資訊可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實用價值:幫助別人做他們想做的事,或鼓勵別人去做他們該做的事,讓他們做得更快、更好,也更輕鬆。

 

如同我們在〈情緒〉一章中所討論的,我們從《紐約時報》熱門轉寄排行榜中發現,關於健康醫療與教育的新聞最常被讀者轉寄,食譜與未來的人氣餐廳評論也是高度被分享的文章,原因之一便是這類文章都提供了有用資訊。健康醫療類提供了聽力受損的治療與照顧之道,以及提升中年人心理健康的方法;教育類有針對青少年而寫的實用課程學習計畫文章,以及大學申請程序等等。與人分享這類內容可以讓他們享受到更好的飲食、生活和學習。

 

看看過去幾個月你寄出或別人轉寄給你的電郵內容,便能看出箇中玄機。關於《消費者報告》評比最佳防曬乳品牌報導、運動後迅速恢復體力的方法,或是萬聖節前關於南瓜雕刻設計的技巧等等,全是有用資訊。實用的建議,就是可被分享的建議。

 

為什麼某些實用內容會更常被分享出去?有幾點值得我們思考與探討。關鍵一,是資訊的包裝方式。先鋒基金的電子報並非長達四整頁的一大篇內容,把二十五種建議連結全部附上,並一次教給你十五種不同主題;而是短短一頁的內容,包括一篇主題文章和下方三至四個主要連結而已。讀者很容易看到重點是什麼,如果想更深入瞭解,只需點選提供的連結即可。《紐約時報》與其他網站上許多被瘋狂傳閱的文章也有類似的架構,如減肥的五種方法、新年的十個約會技巧等等。下次在超市排隊結帳時,看看架上的雜誌,你會發現同樣的概念也被運用在雜誌封面上,只有圍繞一個關鍵主題的幾個簡短標題而已。

 

有一家化妝品業者為出差的商業人士製作了一個很好用的iPhone應用軟體,除了提供當地天氣資訊,還針對當地氣候提供專業的護膚建議,濕度、雨況和空氣品質會影響人的髮質與皮膚,這個軟體便告訴使用者正確的因應之道。這項實用資訊不僅對使用者有實質幫助,也展現了這家公司在該領域的知識與專業。

 

關鍵二,是受眾。有些商店或資訊擁有更廣大的愛好者。至少在美國,有更多人是隨著職業美式足球賽而不是水球比賽轉播起舞;同樣地,你的朋友中應該有更多人喜歡美式餐廳而不是歐式餐廳。

 

你可能會認為,擁有愈多廣大愛好者的內容愈有可能被分享,足球賽新聞會比水球賽新聞被更多人分享,新開幕的美式餐廳評論會比新開幕的歐式餐廳評論被更多人轉寄。畢竟,人們有更多朋友可以分享足球和美式餐廳的文章,所以最後應該會轉寄到更多人手中,不是嗎?

 

可是,這個假設有個問題:只因為人們可以跟更多人分享,並不表示他們真會這樣做。事實上,愈小眾的內容愈有可能被分享,因為它會喚起人們想起某位朋友或親人,激起他們迫切地想把文章轉寄給那位親友。也許你有很多朋友喜歡美式食物或足球,但是正因為有這麼多人對這類東西感興趣,所以當你看到相關內容時,反而不會強烈地聯想到特定的某個人。相反地,也許你只有一個朋友喜歡歐式餐廳或水球,可是當你讀到相關文章時,馬上就會想到這位朋友,加上這篇內容看起來簡直是為她量身打造,所以你覺得非跟她分享不可。

 

因此,雖然與廣泛大眾相關的內容能夠被更多人分享,但是與特定小眾明顯相關的內容,其實反而更可能被傳播出去。

 

好心也會傳播不實資訊

 

你也許聽過施打疫苗會引起氣喘。如果有,那麼你不是唯一的一個。1998年,某篇發表在醫學期刊上的論文提出,施打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可能引起兒童氣喘。相關健康醫療新聞散播的速度極快,尤其是與孩子健康相關的內容,所以很快地就有很多民眾在談論疫苗可能的壞處。結果,導致兒童施打疫苗率下降。

 

如果疫苗與氣喘之間有關聯的事實為真的話,這一切風風雨雨倒也無妨。但真相並非如此,事實上,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疫苗會引起氣喘。最後的真相是,最初的論文根本是一場騙局,那位身為醫生的始作俑者因為利益衝突而提出偽證,在被認定嚴重違反專業道德行為之後,已被禁止再繼續執業行醫。然而即使這項資訊不實,還是有很多人把它分享出去了。

 

至於原因,就是實用價值。民眾無意散播不實謠言,只是聽到了他們認為有用的資訊,希望可以保護其他孩子的安全。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最初的報導已經被證實有誤,所以繼續分享錯誤的論述內容。人們渴望分享有用之物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於甚至可能助長不正確的觀念。有時候,人們想幫助人的念頭被用錯了地方。

 

所以下次有人告訴你一個神奇療法,或警告你某種食物或行為有危害健康之虞,請你在把資訊分享出去之前,先盡量確認內容是否屬實。錯誤資訊可以和事實真相一樣快速傳播。

 

實用價值為的是幫助他人。本章旨在探討價值背後的機制與特價的交易心理,但也別忘了,為什麼人們會分享那類資訊的起因也很重要。人們喜歡幫助別人,我們自發性地想給人建議,或是把有益他們的資訊寄給他們。沒錯,這當中有部分原因是出於私心,我們自認為做得對,所以忍不住自以為是地去指點別人的生活。但絕大部分並非為了利己而做,而是為了利他:人性本善。我們關心別人,而且想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本書所探討的六大感染力原則中,實用價值可能是最容易應用的。

 

有些產品、創意或理念已經具有高度社交身價,但是要讓短片產生社交身價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必須投入諸多心力與創意。想出如何創造觸發物,也需要花一番心思,激發情緒亦然。可是,要找出實用價值並不難,幾乎每一種想像得到的產品、創意或理念都有其可用之處,無論是幫人省錢、讓人更快樂、改善健康狀況,或是幫人節省時間,凡此種種都是你可用的新聞。所以,請想想為什麼人們最初會被我們的產品、創意或理念吸引而來,如此我們便能更瞭解產品等的基本實用價值。

 

比較困難的部分,是想辦法在強敵環伺下突破重圍。各地有很多「好的」餐廳,網路上有很多「有用」的網站,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讓產品、創意或理念脫穎而出。我們必須強調自家產品物超所值,並採用「一百法則」。我們必須學習先鋒基金,將我們的知識與專業整合包裝,讓人們在散播訊息時可以認識我們。我們必須清楚無誤地讓人們知道,為什麼我們的產品、創意或理念大有用處,促使他們非得口耳相傳不可。

 

 

作者簡介

約拿・博格(Jonah Berger)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行銷學教授。著有暢銷全球的《瘋潮行銷》(Contagious)、《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Invisible Influence)。

世界知名的專家,專門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力、口碑效應,以及產品、點子與行為流行的原因。

發表過五十多篇頂尖學術期刊論文,其通俗性文章亦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哈佛商業評論》、《科學》(Science)、《連線》(Wired)、《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等知名媒體。

平日亦經常替Google、Apple、Nike等企業與蓋茲夫婦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出謀劃策,協助數百間組織推動採用新產品,扭轉大眾觀點,改變組織文化。

榮登《快公司》(Fast Company)商業界最具創意人士排行榜,研究成果多次名列《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年度創意」(Year in Ideas)。因學術與教學的成就,贏得多項獎項,包括華頓「鐵人教授」(Iron Prof.)獎。

譯者簡介

陳玉娥

自由譯者,樂在文字天地間吸收每位作者精華。譯有《哈佛教你做出好圖表》、《上台本事》、《大黃蜂飛得比波音747還快?》、《贏在社群網戰》等書。

 

※本書擷取自《瘋潮行銷:華頓商學院最熱門的一堂行銷課!6大關鍵感染力,瞬間引爆大流行

 

關鍵字: 疫苗 新冠肺炎 書摘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