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論述不必避開中華,而是要釐清與中國的差異

吳權益張蘊之黃楷君 2021年10月02日 18:00:00
台灣土地上存在的中國味,和中國有什麼差異?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台灣土地上存在的中國味,和中國有什麼差異?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這些中國移民的早期歷史,是加拿大歷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成為康布蘭居民自我認同的一部分。但是,台灣人要如何在這種微妙的關係中與當地社群進行對話? 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引起了ACSEA在內容規劃上的質變。

 

在與康布蘭合作的這幾年中,康布蘭的居民組成也有一些變化。有些住在鄰近都市的人,因為偏愛小鎮的生活品質、考慮到孩子的成長,陸續遷入康布蘭,康布蘭因此逐漸年輕化,政治參與者的結構亦隨之變動。隨著ACSEA的活動在康布蘭聲量日隆,不但擁有高度的民眾基礎,也讓電台、電視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這樣的現象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注意。

 

其中一任市長便因為這個緣故,被邀請到中國參訪,還從湄洲請了一尊媽祖回來,放在康布蘭的博物館裡。ACSEA感受到有其他勢力試圖干預,事情不再像過去那麼單純,便慢慢疏遠。

 

策展成果可能是在幫中國做宣傳

 

這段經驗給了ACSEA一個警惕:加拿大其他社群對「華人文化」的刻板印象太重,如果依照康布蘭居民的期待繼續合作策展,團隊的策展成果可能都是在幫中國做宣傳,勢必要在主題和文化論述上與中國做出更明確的區隔。當策展方向轉向討論新的議題,不再著墨「中華文化」,康布蘭就顯得興趣缺缺,ACSEA也順勢淡出。

 

貝爾德也很明白,康布蘭的人口規模太小,無法支持ACSEA持續擴大的策展規模;而ACSEA策展方向的轉變,也與康布蘭居民期望看到的內容不同。雖然漸行漸遠,ACSEA和貝爾德的關係仍然很好,每次ACSEA在溫哥華舉辦活動,貝爾德都會特地飛到溫哥華參與、支持。他最常說的口頭禪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是去台灣。」

 

雖然與康布蘭的合作關係暫時結束,當地有些題材還是值得進一步探索。比方康布蘭曾經存在過的「中國國民黨黨部」、當地華工對民國革命的捐款支持等,也許可以和台灣的移民工族群連結、對照。

 

台灣的文化論述是否非得避開「中華文化」不可?

 

ACSEA過去曾邀請九天、十鼓等民俗技藝團隊赴加拿大演出,以演出效果而言,當時覺得這些民俗藝術「好像跳脫不出中國味」,要解釋這些民俗為什麼是台灣而非中國,似乎有點困難。但過了一段時間的沉澱,吳權益想通了一件事:「中國味也是台灣的一部分。」要釐清的是:看起來中國味很濃,但台灣土地上存在的中國味,和中國有什麼差異? 不能僅僅講述這是過去中國移民的原鄉文化,也不是台灣以前的生活型態,而是要說明,這些隨著移民來台的民俗活動,現在如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以雲門為例,它讓國際初次驚豔的舞碼是《白蛇傳》,這是一個很中國的題材,但舞蹈的身體型態是受美國啟發、在台灣發展出來的現代舞。要從雲門的《白蛇傳》去認識台灣的文化,就要理解一九七○年代,台灣在文化上如何認知中國、詮釋中國。那個時候,對台灣的「外省人」而言,中國是理所當然的母文化,而當代藝術家的責任是要找到新的語彙去詮釋。以雲門舞集為例,它表演美學可以說是在台灣生成的,但直到最近這幾年才推出了《稻禾》、《關於島嶼》等以台灣為主題的作品。如何說明雲門與台灣這片土地的連結性,是面對國際社會時的一大挑戰。

 

在加拿大這片土地上,ACSEA一直在想辦法找出台灣文化與其他族裔之間的關係,打造多族裔共同發聲的平台,讓自己被加拿大社會所需要,不只是讓別人「認識台灣」,更是持續推進的「扎根」工程。

 

這些隨著移民來台的民俗活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加航事件:台灣要結盟或樹敵?

 

二○一七年,加拿大航空適逢成立八十週年,有意進一步擴大加航的國際能見度,開闢新的航線。加航早期曾有直飛台灣的航線,但已斷航多年,不過二○一○年起,台灣旅客可以免簽入境加拿大,讓台灣旅客逐年增加,於是加航決定於二○一七年六月恢復台北和溫哥華的直飛航線。為了宣傳復航,加拿大航空在當年贊助台灣文化節,期待更多台灣人能夠選擇加航。

 

二○一八年,加航復航近一年,有台灣民眾在訂票時發現,加航網站將台北改名為「中國台北」,引發爭議。事發後,許多台灣僑胞義憤填膺,告訴ACSEA,不應該讓矮化台灣的企業繼續贊助文化節,甚至到加航辦公大樓抗議,發起抵制。吳權益坦言,現實狀況其實是文化節需要加航的資金贊助,於是他們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表達台灣社群的意見。

 

比起中國與加拿大之間的航線,加航在台灣的站點和班次都很少,客群規模也比中國小得多,如果直接向加航抗議,恐怕不是最有效的方法。「雖然我們叫台灣文化節,但我總說我們是一個加拿大的組織,這是一個加拿大的活動,我是不是也應該在意加航的利益? 加航的員工生存、加航的航線等等,我是不是也應該關懷?」回歸初衷,ACSEA不是只為了說台灣想說的話而辦活動,更要搭起台加之間的橋梁。

 

他先是和加航的人員溝通,發現他們也都希望可以不用屈服於中國政府的施壓,但卻身不由己。了解他們的苦衷後,ACSEA不再將加航視為對立的敵人,反而決定為他們發聲。「我們提議:我們應該站出來,把壓力給加拿大政府,請你站在企業的前面,去挑戰中國政府,不要讓企業單獨面對這樣的壓力。」因此,ACSEA和加航依然保持友好關係。

 

爭取更多盟友

 

只會喊「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是沒有意義的。台灣社群小,如果不爭取更多盟友,難以對抗中國勢力。吳權益表示,這後來成為他們面對中國政策的一貫做法。當香港議題出現時,吳權益也聯合香港社群一起向國會議員表達意見,試圖影響政府的政策。

 

不只是與中國議題相關的社群,ACSEA合作的組織種類也十分多元,包括環保、醫藥、長照、公益組織等,他們提供台灣文化節這個平台給組織曝光,同時也希望組織認識台灣。二○一六年開始的「與亞洲對話」系列,至今已經連結了香港、日本、菲律賓、越南和韓國社群。吳權益說,萬一有天有政治壓力要台灣文化節離開溫哥華市中心,他知道這些組織和社群及支持這種對話方式的人,都會和他們站在一起,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每一次集結其他社群的盟友都是在養兵、練兵,利用台灣這個平台去聚集懷抱相同理念的夥伴,形成一股可觀的力量,甚至成為一場運動,讓台灣不再孤立無援、單打獨鬥。

 

作者簡介

【口述】吳權益


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執行長,1968年出生於高雄,15歲時隨父母遷往美國加州,就讀舊金山大學行銷系並取得MBA學位,畢業後在加拿大與妻子結婚。1999年因長輩介紹而認識了台加文化協會,並協助台灣文化節的募款工作,從2000年加入籌備小組,2001年接手總策劃,此後長達20年擔任每年台灣文化節的負責人,一方面從身在異鄉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挖掘台灣,一方面把台灣的美好,推廣到加拿大與全世界。

【撰述】張蘊之

獨立記者、東南亞文化資產講師。生於台灣,長於寰宇;祖輩來自廣東、浙江,轉徙越南、香港,因戰亂離散全球。深耕東南亞考古與文化資產領域,試圖在文字失去價值的時代,愚昧捍衛書寫與發聲的微小力量。曾任雜誌與圖書主編、香港三聯書店文化遊項目經理、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中文作者。著有《吳哥深度導覽》、《柬埔寨:吳哥文明的繼承者》、《Lonely Planet IN 台灣》、《Lonely Planet IN 香港和澳門》第二版、《Lonely Planet 廣東》第二版、《澳洲不思議》。

【撰述】黃楷君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中書籍譯者、文字工作者。譯有《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原始富足》等書,並曾合著《吹過島嶼的歌》。她從小就熱愛學習語言,語言也帶她走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高中時期,因為一門阿美族語課,意外跟著學校社團拜訪部落,第一次認識到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從此改變了她對台灣這座島嶼的認知。大學主修阿拉伯語文,大三那年到埃及進修阿拉伯語。她在當地深刻感受到伊斯蘭文化的美好,並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視埃及為第二故鄉。回台後,她透過講座、文章和粉絲專頁「伊斯蘭沒有面紗」,和台灣人分享伊斯蘭文化,討論宗教與社會議題。

今年,她因為撰述《台灣,世界的答案》一書,結識台灣文化節團隊,十分認同他們的策展理念,藉由多元文化對話來認識自己與世界,台灣文化節的故事帶給她莫大的鼓舞。

 

※本文擷取自《台灣,世界的答案:加拿大為何會認為台灣很重要?》,八旗文化出版。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