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6萬噸醫療廢棄物流入海洋 亞洲人因愛戴口罩佔46%

王侑芳 2021年11月12日 07:00:00
2021年舉辦於奈洛比的馬拉松大賽、工作人員拾起眾多廢棄口罩。(湯森路透)

2021年舉辦於奈洛比的馬拉松大賽、工作人員拾起眾多廢棄口罩。(湯森路透)

在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下,一次性醫療用品成為全球民眾自我保護的必備物資;人們鮮少注意到,這為環境帶來超乎想像的危害。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刊登在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2萬5,900噸、相當2,000多輛公車重的醫療廢棄物,全數流入海洋。

 

 

46%垃圾來自亞洲

 

研究主要作者、南京大學的彭一鳴和吳佩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對一次性塑膠製醫療用品的需求激增,無疑加劇「早已失去控制的」全球塑膠垃圾問題。

 

他們預估,自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底爆發至今,193個國家/地區已經產生至少840萬噸塑膠垃圾;其中,「未受到妥善處理」的垃圾46%來自亞洲國家、其次是歐洲24%,接著是美洲22%,分析指出這與亞洲人戴口罩的比例和頻率有關。

 

武漢市民眾。(湯森路透)

 

在英國地鐵站等候的民眾。(湯森路透)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的人們。(湯森路透)

 

經過追蹤發現,這些醫療廢棄物有87.4%來自醫院,個人使用僅佔7.6%,其餘則是產品包裝以及測試。

 

如何加強管理醫療廢棄物,以及在環保與疫病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一個難題。

 

研究指出,海洋中大部分的醫療廢棄物來自醫院。(湯森路透)

 

垃圾熱點:73%來自亞洲河流

 

這些塑膠廢料先經由河流載運,接著才流入海洋。研究將全球主要369條河流、以排放垃圾多寡排名,他們發現:前10名排放79%垃圾量、前20名有91%,前100名則近100%。

 

研究凸顯亟須進行海洋、河流管理的「垃圾熱點」的位置,73%垃圾來自亞洲河流,11%來自歐洲流域,其他大陸的排放量則相對少。

 

伊拉克的阿拉伯河沿岸有著無數工廠、面臨嚴重污染問題。(湯森路透)

 

這些河流分別是:位於伊拉克東南部、排放5,200噸醫療垃圾的阿拉伯河(Shatt al-Arab);發源於西藏西部、乘載4,000噸垃圾的印度河,以及運送3,700噸廢料的中國長江。多瑙河則是歐洲大陸的之最,將1,700噸垃圾排入海洋。

 

作者認為,發展中國家在疫情流行期間顯然需要更好的醫療廢棄物管理;否則,到了這個世紀末,「所有跟全球流行疾病有關的垃圾」都會出現在海床以及海灘上。

 

 

海洋垃圾傷害其他動物

 

另一份研究指出,縱然動物並不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死亡,卻受到人類為抵禦病毒、所製造的醫療廢棄物的傷害。

 

荷蘭萊登市(Leiden)運河清淤時,發現魚隻困在塑膠醫療手套中;人員也發現,巴西一隻死亡的麥哲倫企鵝的胃裡面,有一個PFF2口罩。

 

塑膠廢料不僅污染海洋,也可能危害生物多樣性,它們會在海洋中長時間漂流,野生動物可能會將垃圾當作食物、意外吃下,最終導致死亡。

 

倡議者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會場外抗議,希望重視海洋生態衝擊問題。(湯森路透)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