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雷鳥4萬年前滅絕原因被推翻 真相現代人一點也不陌生

陳又嘉 2022年09月03日 15:28:00
澳洲藝術家特魯斯勒(Peter Trusler)依化石重建、繪製的雷鳥圖像(取自推特@Extinct_AnimaIs)

澳洲藝術家特魯斯勒(Peter Trusler)依化石重建、繪製的雷鳥圖像(取自推特@Extinct_AnimaIs)

從熱浪、野火、乾旱到洪患,氣候變遷在全球掀起各種反常現象,嚴重危害地球所有物種,人類在阻止環境惡化的同時,勢必要與極端氣候共存,能否跟上氣候異常的變化速度將是關鍵,近期有研究指出,澳洲一種可長到3公尺高的巨大鳥類之所以滅絕,並非因疾病或人類捕殺,只是因為無法適應氣候變遷。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以往將澳洲雷鳥(thunder birds)於4萬年前滅絕的原因,怪罪於人類過度捕獵及骨頭疾病,但最新研究揭露,雷鳥滅絕可能只是因為牠們對環境變遷的適應力過慢。

 

近期在澳洲弗林德斯山脈(Flinders Ranges)北邊及愛麗絲泉(Alice Springs)附近挖掘到的巨大雷鳥化石,讓科學家對於雷鳥相當耗時的繁殖周期有了全新理解。

 

古生物學家對化石進行微觀結構研究後發現,雷鳥的體積大小與繁殖期在一千年內逐漸產生變化。然而,這些改變遠遠趕不上周邊環境的變化速度。

 

南非開普敦大學教授欽薩米圖蘭(Anusuya Chinsamy-Turan)表示,「這些奇妙的動物很不幸的... 隨著澳洲內陸變得更熱更乾燥,面臨愈來愈多的氣候變遷挑戰。牠們的生殖生物學與體積大小,無法符合現代鴯鶓那樣更快速的繁殖期,藉此跟上更嚴苛的環境條件。」

 

最早期也是最大型的雷鳥物種「史式雷嘯鳥」(Dromornis stirtoni)生活於700萬年前,成鳥可長到3公尺高,重達600公斤。但此物種需要15年時間才有辦法完整成長,並達到可交配的性成熟。體積最小也是最後一個不會飛的雷鳥生活在更新世時期(Pleistocene),稱為「牛頓巨鳥」(Genyornis newtoni),當時氣候更加乾燥,季節性變化更頻繁,而且有無法預期的乾旱。

 

牛頓巨鳥的體重約240公斤,是鴯鶓的6倍大,但已比第一代雷鳥能更快長至成年期並開始繁衍,只是與現今多數鳥類相比,過程仍相當緩慢。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