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鉤是假象? 經濟學人:拜登去風險化使盟友更依賴北京

王能斌 2023年08月17日 17:13:00
經濟學人專文剖析美國去風險化的成效,圖為拜登15日視察威斯康辛州一家工廠並發表演說。(美聯社)

經濟學人專文剖析美國去風險化的成效,圖為拜登15日視察威斯康辛州一家工廠並發表演說。(美聯社)

美中之間的競爭近年持續激化,華府也在重返大國競爭的戰略指導下,針對各領域政策進行調整,以維護國家安全;去年通過晶片法案後,祭出相關措施的節奏也不斷加快,美國總統拜登更在9日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資金挹注中國高科技發展,但經濟學人分析美方去風險化的策略,恐怕只是改變了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途徑,卻未能擺脫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直言拜登的手段「行不通」。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日前刊出專文,以「代價高昂且危險:為何拜登對中國的策略行不通」(Costly and dangerous-Why Biden's China strategy is not working)為題,剖析美國政府去風險化(de-risking)、試圖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的策略現況,文中直陳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美方的作法只是促使中國商品藉由第三國轉運,且反而加深中國與轉運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使美國供應鏈更複雜又危險。

 

文章指出,美國在過去數十年之間,透過貿易與資本的全球化獲取巨大利益,但中國的崛起卻對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的安全造成威脅,也因此讓各方開始透過政策工具,限縮中國影響力,包括關稅、投資審查以及出口管制等措施,從川普政府時代延伸至今,美方官員也向盟邦傳遞安全的重要性,藉此釋放出應該和中國保持適當距離的訴求。

 

 

乍看之下,華府的手段似乎獲得成效,2016年時,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總額達到480億美元,但6年後的今日已縮水至31億美元;此外,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會員投資目標國,數十年來也首度出現中國跌出前三名的情形,去年排名更在印度與越南之後。美國從亞洲國家獲取的低成本貨品中,在2018年有三分之二來自中國,但在2022年該比例已下降至二分之一,且美國持續提高從印度、墨西哥與東南亞國家進口的規模。

 

 

但事實上,包括墨西哥、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出口規模的增加,都使前述國家更加仰賴中國商品,舉例而言,墨西哥從中國進口汽車零件的規模,在過去5年間就增加了一倍,且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更指出,即便是美國最為重視、亟欲擺脫中國影響力的先進製造產業,替代市場從中國輸入產品的規模增加,且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更加深化。因此,美國的供應鏈在去風險化的策略之下,不但變得更加複雜、代價更加高昂,重點是中國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

 

專文指出,由於自由市場的運作,往往傾向找出成本最低的供應管道,使得美國的脫鉤(decoupling)都是「假象」(phoney),且更糟的恐怕是間接促成替代來源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升溫,對於多數經濟情況較為落後的國家而言,接受中國資金挹注以及成為中國商品轉口輸往美國的中介,有利於改善就業市場以及經濟發展,加上美國對新成立經貿協定興趣缺缺,更促使這些國家向中國靠攏。

 

 

因此,專文表示華府雖然對中國正採取「小院高牆」(small yard and high fence)的策略,但在目標不精確的情況下,卻往往使得牆越築越高、院子也越圍越大,導致成本高漲卻成效不彰;有鑑於此,美國似乎應著力於聚焦,以及凝聚盟友的力量,才能避免供應鏈日趨複雜且充滿威脅的情況。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