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報人物】逃離即找尋 蔡伯鑫:人生出口不存在,往前走才是重點(下)

陳德愉 2020年09月13日 07:00:00
台大醫學系畢業的蔡伯鑫坦言,當初17歲要不是不知道要想做什麼,否則「根本不會去念三類組」。(楊約翰攝)

台大醫學系畢業的蔡伯鑫坦言,當初17歲要不是不知道要想做什麼,否則「根本不會去念三類組」。(楊約翰攝)

蔡伯鑫是知名的兒童青少年心智科醫師,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學霸,但是,他告訴我:「如果我17歲時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就根本不會去念三類組。」

 

父親是建築師,母親是國中老師,他說,當年父親大學聯考時的分數,可以填「除了醫學系」以外的所有科系,從此,「當醫生」是父親這一生最大的遺憾,也成了蔡家孩子的人生目標。

 

上面3個姊姊:大姊考上藥學系,二姊考上牙醫系,只有三姊沒有念第三類組(醫農生科)。蔡伯鑫說,高中選組時他也考慮過要念第一類組(文法商),「但是又沒有看到自己喜歡什麼。」於是,便順從父親的心願,選擇念第三類組。

 

我問他,你念自己不喜歡的科目也可以念得那麼好?

 

「是啊!」蔡伯鑫無辜地看著我。

 

即使是這條路上的學霸,但是他仍然記得清清楚楚,自己唯一的,曾經的叛逆。

 

 

暗槓老爸 考上台大醫科竟想「被落榜」

 

「台大醫學系和其他醫學系不一樣,有個特別的規定,不收色弱的學生,我知道有這個規定,而我有色弱,我仍填了台大醫學系。那時我心裡想,我已經考上了,等到他們發現我色弱,就會把我刷掉,那麼,沒念醫學系就不是我的錯了。」

 

蔡伯鑫說,高中時也考慮念第一類組,「但沒看到自己喜歡什麼。」於是乖乖地選讀父親期許的第三類組。(楊約翰攝)

 

結果,那一年台大醫學系取消了不收色弱生的規定,蔡伯鑫還是完成了父親的夢想。

 

「因為我一直很乖。」他說。

 

「乖」不是形容一個人的特質,而是形容一個人對外界要求的回應方式。而蔡伯鑫一直都是體貼的,連叛逆都是那麼的不傷人。

 

 

乖到叛逆也體貼 選讀「醫界哲學」精神科

 

選科的時候,他選了「最不像醫生」的精神科,「爸爸對我說,你念的是醫學系裡的哲學系。」蔡伯鑫笑著說。

 

2004年總統大選後,「兩顆子彈」讓台灣社會一時陷入藍綠激烈的對立中,蔡伯鑫也曾在BBS上號召學運,他們連署了1萬5千名大學生,組成「三要一反行動聯盟」,並推派代表前往立法院拜會各政黨。他們的訴求是,「要民主、要法治、要未來、反暴力」——聽起來不像學生搞運動,比較像是中產階級擔心社會運動引起動亂。

 

找到人生方向是神話,但是,成為一個「乖孩子」卻是天賦,這頂由父母師長授予的桂冠自始至終在蔡伯鑫的頭上。

 

乖孩子沒有選擇在街頭狂飆,而是回到台大醫院,好好地繼續學習當醫生,住院醫師訓練結束後,蔡伯鑫放棄繼續留在台大的機會,進入其他醫院的青少年日間病房。

 

2004年總統大選後,蔡伯鑫也曾在BBS上號召學運,他們連署1.5萬名大學生,組成「三要一反行動聯盟」。(楊約翰攝)

 

 

書寫少年醫病物語 「找出口」比出口重要

 

現在,蔡伯鑫將自己在青少年日間病房的經歷寫成小說。「我在寫的過程中,一直想,也許我的病人會看到。」他說:「我覺得我的書可以幫到他/她。」「有點實用。」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小說裡,少年朋城離開學校進入青少年日間病房,「醫師蔡伯鑫」(小說主角也叫做蔡伯鑫)離開醫院,在印度拉達克旅行,乍看之下,兩個人的生命處境遙遙相對,都在不停地尋找著出口。

 

可是,「人生的出口,根本不存在。」蔡伯鑫斬釘截鐵地說。

 

「我們要往前走,才知道出口是什麼,重點不是出口是什麼,而是尋找出口的動力,移動才是最重要的。位置不一樣了,某一天我們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莫名其妙地走出來了!」

 

有一天蔡伯鑫在診間看診,跟一個大孩子花了很久的時間,談他憂鬱、割腕等等,突然,他從背包裡拿出書要他簽名。

 

「我嚇了一大跳,有點難轉過來,」蔡伯鑫說:「我們從醫生與病人,變成作者與讀者。」

 

但是,「我又想,改變會從這裡發生。」

 

蔡伯鑫認為拒學少年們肯聽進別人的經驗,就是「移動」,進而改變,反饋即使不大,仍值得開心。(楊約翰攝)

 

 

我移動所以你移動 「改變從此發生」

 

「我移動了位置,他也移動了位置,那麼,他就可能從病人的位置移動開來。」

 

拒學家長團體邀請蔡伯鑫去分享新書,許多拒學孩子除了看診外,連家門都跨不出去,「但是那一天有2個孩子來——」一直都是平靜地坐著談話的蔡伯鑫,神情興奮起來:「真的非常激勵!」

 

2個孩子只是很平靜地坐在那裡聽完,後來,父母問他們的看法,孩子說:「還好。」

 

「他們說還好耶!」蔡伯鑫興奮地說,好像這本書已經得了大獎。

 

「『還好』,就表示他們沒有太受傷。他們願意聽別人的經驗,就是移動。」雖然,這個移動非常非常地小。

 

《空橋上的少年》為精神科醫師蔡伯鑫首部雙線長篇小說,以真實故事改編,透過心理治療與旅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困境。(取自蔡伯鑫臉書)

 

 

鑽石常在心中 「邁步」傾聽就會發光

 

「也許可以讓他們可以聽到,原來,別人也是這樣,醫生(蔡伯鑫)也是這樣。」他笑著說。

 

蔡伯鑫本人、少年朋城都是真實的例子,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鑽石在哪裡,卻在一點一滴的移動中,得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些小鑽石。

 

「父母都很著急,會一直問我,到底他好了沒?」

 

蔡伯鑫嚴肅地說:「我只能回答,至少他移動了一步。」

 

陪伴拒學的孩子,第一步,就是放棄急著把他們「塞回去」的想法,這個想法助人也助己,一直內心叛逆的乖孩子蔡伯鑫說,陪伴孩子們移動,「我也移動了。」他微笑。

 

當孩子們創造出「屬於自己小小的鑽石」時,也許,蔡伯鑫也會得到自己的那一串。回顧上篇

 

 

【上報人物看更多】

●我是誰我在哪 學霸醫蔡伯鑫與拒學少年…同步迷走中(上)

●神鬼新疆行找到信仰 黃思恩追愛閃婚伊朗夫(上)

●中研院女孩「搜刮」台人基因 劉怡君拚20萬筆大數據精準救命(上)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