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印太視角:對中國強硬路線 是少數可用來團結美國的路線

錢勒尼(Brahma Chellaney) 2021年02月03日 07:00:00


 

錢勒尼

• 印度前國安會顧問

• 現職為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 主要研究領域為亞洲政經局勢

•著有9本專書,包括《亞洲神力:中國、日本與印度的崛起》、《水資源、和平與戰爭:面對全球水危機》等

 

就職演說中,美國總統拜登宣佈美國人將會被「評判」如何「解決現時代的一連串危機」。他表示很有信心,美國將「應付自如」,承諾美國將「不僅用力量的榜樣,更要用榜樣的力量」領導世界。

 

這與川普分裂、孤立的語調之對比不可謂不鮮明。但轉換口風容易,扭轉美國相對衰落之勢難。要想如此,拜登需要拿出睿智、前瞻性的領導力。而這未必意味著逢川普必反。

 

令美國衰落的政治極化影響了其國際地位。黨爭制約甚至阻礙了對長期外交政策目標的追求。比如,美國針對衰落的俄羅斯的政策已成為美國內政的人質。

 

拜登呼籲團結,這表明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真相是要彌合美國社會的深度裂痕,可能已經超出了總統的能力範圍,因為太多共和黨選民已經完全不相信證據和專家。因此,拜登切不可與國內政治分歧糾纏,而要超脫於其上。

 

但是,有一個領域存在廣泛的跨黨派共識:必須起身對抗中國。川普明白這一點。事實上,他強硬的對中政策乃是他最有影響力,也是最具建設性的外交政策遺產。除非拜登採取類似的方針,否則美國全球領導力將不斷式微。

 

印太地區——全球經濟樞紐和地緣政治熱點——是有效的中國戰略的核心。中國意識到帶地區對於世界秩序的極端重要性,一直在影響該地區以服務中國的利益,用經濟壓迫、政治抑制以及侵略性的擴張主義橫行喜馬拉雅山區、香港、南海和東海。

 

維護穩定的地區實力平衡的唯一辦法是通過基於規則、民主領導的秩序——或者用川普政府的說,「自由開放的印太」。去年,這一願景促使該地區民主國家加深了戰略聯繫,甚至遙遠的歐洲民主國家採取支持政策。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各國必須更進一步,構建真正的民主國家聯盟,實現印太地區的穩定與平衡。

 

拜登似乎能理解這一點。他明確表示準備構建對中統一民主陣線。但他也有可能破壞自己的願景。

 

首先,拜登直到選舉獲勝後才提到了「印太」一詞,並且「自由開放」也變成了「安定繁榮」。但是,「自由開放」自動意味著基於規則、民主領導的秩序,而「安定繁榮」則為包括專制政權,乃至由專制政權領導,提供了空間。這忽視了印太挑戰的癥結:修正主義中國積極尋求取代美國成為地區主導力量。

 

更糟糕的是,拜登還表現出可能恢復對中關係的跡象。這正中中國下懷。

 

川普的對中政策不僅僅包括貿易和人權。它釋放了(正確的)信號,中國是一個侵略性的共產主義國家,不具有政治合法性和法治。這讓形勢有利於美國。去年,許多國家的對中負面態度達到了歷史頂峰。儘管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製造的COVID-19疫情,但川普的意識形態突擊和中國本身的侵略——如在中印喜馬拉雅邊境地帶——也起到了作用。

 

如果拜登政府放棄經濟脫鉤並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者而非冷酷無情的對手,就將轉向相反的方向,放鬆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政權的壓力,破壞對美國領導力的信仰。這可能刺激中國進一步動搖印太地區,臺灣可能是下一個直接目標。

 

此外,美國的綏靖將讓印度三思是否與美國走得太近,也將導致日本軍事化——成為印太地區的潛在局面改變因素。中國利用其巨大市場誘惑美國的民主盟友也將更加便利——中國最近與歐盟的投資協定便突出了這一風險。所有這些都將破壞構建拜登所設想的統一民主國家戰線的努力,讓中國的侵略性極權主義威脅進一步加劇。

 

拜登最糟糕的選擇便是如某些人所鼓吹的,試圖與中國共用印太地區領導地位。令人擔心的是,拜登團隊並沒有在這一問題上挑明立場。在2019年的文章中,蘇利文(Jake Sullivan,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坎博(Kurt Campbell,拜登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沙皇)提出「與華共存」,將中國說成是「美國的潛在合作夥伴」。

 

平心而論,蘇利文和坎博並沒有提出在印太或其他地區實現中美聯合霸權。但他們也沒有提出明確且必要的立場,表明美國必須構建民主國家聯盟,持續

對中國施以多重壓力。

 

在經過了川普的四年後,拜登正確地提出了民主團結的重要性。但對中強硬路線是極少數可用來團結美國人的領域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確保穩定的印太和世界秩序的唯一辦法。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ere Biden Should Be More Like Trump》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