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比特幣視角:加密貨幣去中心 其實仍依賴傳統機構 

 

卡塔利尼

●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

 

賈加迪山

●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科米奈斯

●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

 

錢是個什麼東西?有些人將其描述為一個大家共同分享的虛構物,或者是某種形式的集體記憶。為了記錄和促進各方之間的交易,我們動用了從海貝到稀有金屬再到紙片等各類物質,還有就是——近年方才出現的——數字分類帳條目。

 

這些技術都便利了價值的創造、轉移和銷毀,而每一種技術之所以能通行都是因為有一群參與者——某個「部落」(tribe)——已經就什麼能掌握貨幣價值達成了基本協定。正是這種底層協定使貨幣能被用來衡量信貸和借記以及記錄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換行為。貨幣的使用者必須確信可以繼續用它來交換商品和服務;同時使用者的群體越大,貨幣就越有用。

 

而任何貨幣安排的一個關鍵問題則是究竟誰——如果必須存在這麼一個角色的話——有權力去創造貨幣、使其退出流通並決定如何使用它。雖然我們經常認為貨幣只有內在的互換屬性,但現代社會經常限制貨幣的供應和使用以達到更廣泛的目標,比如保持物價穩定和打擊金融犯罪。

 

因此在實際操作中社會會通過將技術和制度相結合來創造和維持關於貨幣的共識。雖然技術可以打造出更好的貨幣形式,但這種新形式何時以及如何被採用的關鍵則在於是否存在一個與之相輔相成的制度。正如雅各·戈爾茨坦(Jacob Goldstein)在他最近出版的著作《貨幣:一個虛構物的真實故事》中所指出的那樣:成吉思汗(他在1227年推出了第一款紙幣)建立的制度花了幾個世紀才把印版和紙張技術變成現代貨幣,而首先要打破的就是紙幣對銀或銅這類金屬的可贖回性。

 

比特幣的突破

 

加密貨幣代表了這一漫長歷史進程的最新反覆運算。從2008年中本聰(化名)在白皮書中的構想到今年的估值頂峰,比特幣在這個發達國家民眾對貨幣背後的傳統制度異常缺乏信任的時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回應。

 

中本聰推出的不僅是一項高妙的新技術,還是一種真正新形式的制度安排。有了比特幣,人們無需依賴像中央銀行或金融仲介機構這樣的可信協力廠商就可以就貨幣的價值達成協議。通過將密碼學和博弈論相結合,比特幣讓貨幣持有者們可以就他們所希望實現的一種新形式貨幣的供應、個人餘額和轉移達成共識。

 

為了建立、更新和保護其數字分散式帳本,比特幣得依賴一個名為「礦工」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網路的不斷投資。為了激勵礦工執行保障和處理比特幣交換所需的運算,比特幣協定會用相關交易費用和不斷減少的新鑄幣數量來獎勵每批交易。雖然這個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可信協力廠商的需求,但由於需要大量消耗電力,礦工的運算也催生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此外鑒於我們要依賴制度去確保貨幣的使用符合自身價值觀和原則,致使比特幣的設計思路既可以成為一個主要的優勢,也會變成一個嚴重的缺陷。在那些制度薄弱、不民主或公然壓迫民眾之處,比特幣可以為其用戶提供一個比他們通過當地金融體系獲得的任何東西都更為平等和強大的價值存儲功能。但比特幣本身並沒有針對盜竊、丟失或更廣泛形式的金融犯罪提供任何追索或保護,既然不存在協力廠商,用戶只能自己想辦法。而比特幣的中立性也不可避免地意味著良性和惡性行為者都可以平等地進入該系統。

 

上述問題催生了諸如託管錢包等新型仲介機構,但這些行為者其實複製了傳統金融系統的一些特徵,而這些特徵正是比特幣所要克服的。

 

這就凸顯了一個關鍵點:支撐比特幣的社會契約在擁有強大制度的地方顯然不那麼有說服力。當人們享有健全的貨幣政策、各項消費者保護法規以及銀行倒閉存款保險這類政府擔保措施時,比特幣的輕制度設計就不那麼值得推崇了,其環境成本也看似更加離譜了。

 

儘管如此,雖然在過去幾十年間一些傳統制度確實扛住了諸多令人焦慮的市場和政治狀況,但當這些制度變得比預期中更加脆弱時,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仍然是一個替代方案。同理,當仲介機構積聚了太多市場勢力時,加密貨幣也提供了一種恢復競爭態勢的方法。

 

設計加密貨幣

 

每一種加密貨幣都會對諸如技術、制度及其部落擁護者對貨幣供給的信念等核心投入方面賦予不同的權重。這些投入的權重都只是設計過程中的選項,也因此造就了我們所目睹的鋪天蓋地的加密貨幣實驗。迄今為止,每個有前景的設計都催生了與之互補的仲介機構以抵消其設計中的關鍵缺陷。

 

例如,預設情況下,加密貨幣持有者(或稱HODLers)如果忘記了自己的私人金鑰就無法找回自己的幣。因此消費者往往通過一些集中化的仲介機構——加密貨幣錢包——來持有加密貨幣,這些錢包為他們提供了網上銀行常見的找回密碼和訪問保護功能。

 

同時有鑒於極高的能源消耗,加密貨幣開發者也開始探索不同的激勵體系和技術解決方案,以更為節能模式取代浪費巨大的運算。例如一些基於權益證明的系統可以通過給予一個幣的較大份額持有者所呈交的資訊以更多權重的方式去加快建立交易共識。這確保了只要一個幣的大部分都被誠實的參與者所持有,系統就能正確地反映現實,但這也不可避免地會讓份額較大者對整個過程產生過度影響。

 

權益證明系統對持有量加權投票的依賴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虛擬貨幣的餘額可以很容易地在數位分類帳上得到驗證,無需讀取任何外部資訊。因此將權益證明系統從基於幣的財閥制度轉向更具代表性的治理將取決於額外資訊的可用性。比如身份驗證就可以被用來給每個參與者一張單一票。但目前只有協力廠商(通常是政府)能夠可靠地維護一個人的真實身份和他們的線上身分之間的橋接。

 

華爾街的去仲介化?

 

始於加密貨幣的創新浪潮並不局限於「貨幣」本身。各項設計已經迅速從價值的存儲和轉移進軍到了更複雜的金融安排。去中心化金融(DeFi),顧名思義,就是使用數位分類帳技術來創建去中心化的金融市場。

 

比如去中心化交易所可以為加密貨幣的買賣雙方牽線搭橋,卻無需獲取用戶信任或將其資產託管給傳統交易所。儘管去中心化交易所在合法性等方面存在重大挑戰,但通過將受監管的交易所排除在外,它們可以提升競爭、效率和透明度。同時還可能會出現新的仲介機構以滿足去中心化金融參與者不斷成熟的需求,正如在加密貨幣錢包上的實踐一樣。但在缺乏仲介機構的情況下極難保障消費者和確保金融穩定,因此監管機構可能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實現其目標,包括嘗試採取直接監管使用者訪問或交易等更具挑戰性的途徑。

 

因此,雖然去中心化金融最終可能帶來更大的透明度、自動化和競爭,但它也可能削弱我們確保金融市場體現利潤動機之外的價值觀和原則的能力。雖然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一種進步,但其他人可能會質疑這些系統將如何阻止參與者實施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或為一己私利破壞整個系統的穩定。

 

代幣所有權協會

 

如果從前有人讓我們預測加密貨幣擁護者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我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數字藝術。但事後看來,在投資者瘋狂尋找新資產進行投資的時候,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的崛起是非常有意義的。藝術可以表達一個部落的擁戴之情,而這種感情可以被引導到一個支持去中心化的參與、社會話語和相關經濟交易的平臺(以及相關制度安排)。

 

與需要可互換才能作為貨幣使用的比特幣不同,非同質化代幣應當是獨一無二的,並因此為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在一個數位拷貝可以無成本生產且與原作無區別的世界裡,藝術家必須完全依靠版權法的外部執法來控制第一個拷貝之後的銷售和使用。更糟糕的是,藝術家們僅僅是在網路上以未經修改的形式展示自身藝術作品就可以讓任何人輕易免費獲得一份拷貝。

 

通過將易於複製的數字藝術與代表典範(「原版」)所有權的獨特標記聯繫起來,非同質化代幣讓創作者重新獲得了設計與其作品的使用和分發相關的協議和權利的能力,而這種安排的關鍵則在於易被複製的物件及其數位代幣之間的聯繫。與加密貨幣和法定貨幣一樣,這種聯繫賦予代幣的任何價值都將取決於一個部落就如何建立、維護和/或銷毀這種聯繫達成協議。如果那些信仰它的人失去信心或轉而使用其他東西,非同質化代幣的持有者手裡就只剩下一條毫無價值的數碼。

 

因此,像加密貨幣和法定貨幣一樣,非同質化代幣的價值來自於群體信仰和共識。就貨幣而言,交易媒介的有用性會隨著部落的規模增減。但對於一個新的非同質化代幣協議,關鍵問題是其設計選擇能否高度匹配特定部落的特異性需求和偏好。

 

通過增加數位資產的可程式設計性,非同質化代幣允許一群創作者及其受眾跟蹤數位藝術品的所有權,消費和將不同的媒體組合成為新的產品和服務,並圍繞它們建立新穎的商業模式。正如加密貨幣能擺脫金融服務一樣,非同質化代幣為新型的內容策劃和傳播提供了機會。歸根結底,一個單一的非同質化代幣可以被劃分為多個可互換的所有權份額,允許多方分割對單一物件——無論是藝術、複製因數(meme)、數字棒球明星卡,甚至是房地產——的經濟和控制權。由於非同質化代幣的底層代碼是開放且可程式設計的,其所帶來的跨越格式和貨幣化策略的重組潛力可能類似於我們在早期網路上觀察到的情況。

 

舉個例子,在一個音樂相關權利可以通過多項寫入非同質化代幣的規則來執行的世界裡,音樂家將一首歌連結到一個代幣上,進而可以不通過某個單一流媒體管道,而是通過許多不同的平臺來傳播她的作品——所有這些都是通過代幣來授權訪問的。此外代幣本身可以與其他代幣化資產(例如那些採樣或重新混合該藝術家的歌曲音軌做出的相關資產)共用報酬。而如果一個音樂家在一群贊助者的幫助下出道並錄製了一首歌,這些支持者都可以獲得未來收入的一部分。

 

在這麼一個世界上,報紙、串流媒體平臺、社交網路和市場都可能面臨更多競爭。由於基於非同質化代幣的網路的互通性本質,線上內容——也就是線下商品、社會檔案和互動的數位表現——將在不同的供應商之間變得更為便攜和模組化。因此消費者可以從與他們所依賴的仲介類型相關的更多選擇中受益,而企業則能夠從新型的經濟安排中獲利。監管機構一直以來都在想方設法限制平臺建構者左右數位生態系統的權力;通過推進互通性,非同質化代幣和加密貨幣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關鍵的相互作用

 

儘管人們常常會忍不住將加密貨幣視為「軟體吞噬世界」的另一個事例,但從比特幣到去中心化金融再到非同質化代幣的旅程意味著代碼和制度之間更為精妙的相互作用。任何加密貨幣實驗要想持續下去並最終發揮作用都需要社會發展出一套補充性制度來予以支援。但矛盾之處在於,那種可能對加密貨幣技術施加的限制的制度類型,恰恰是可以允許該技術引導我們的價值觀並實現主流認同的。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Bitcoin and Beyon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