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滕斯
●國際結算銀行總經理
疫情爆發最初、最嚴重的幾個月,全球經濟受嚴重衝擊,各國政府紛紛推出貨幣與財政刺激措施。而現在隨著疫情不斷延續,經濟危機也來到新的階段,企業債償能力明顯下降,政府面臨兩難:要如何輔助企業,而不受前景較差的公司影響?
起初,緊急救助措施帶來的效果的確達到、甚至超出預期,企業維持高債償能力,薪資水平和就業機會也都在控制範圍內,2020年上半的破產企業甚至比前五年都更低。
目前的市場指標顯示,投資者對企業的債償能力有信心,相信企業有能力繳付還款,但這樣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廂情願。根據歷史經驗,從GDP成長率下降到破產企業數和失業率上升之間,可能會有時間上的落差,破產企業數和失業率往往在GDP成長率下降一年後才達到最高峰,且高峰期約會持續兩年。
若政府沒有推出新政策,全球便可能會面臨這樣的結果。國際結算銀行預估,在已開發經濟體中,2021年的破產企業數可能會比2019年高出20%。
以上資料清楚說明,政府必須持續提供企業補助,以避免企業大量停業或無力債償。不過,企業需要的究竟哪種補助?
要回答此問題,政府必須先清楚認識到,商業模式已整體有所改變。疫情期間電子商務等數位科技快速成長,消費趨勢已難以回到從前。
事實上,消費者態度和消費習慣可能再也無法回到疫情前的模式。即使未來防疫規定鬆綁,也可能會有更多人採取遠端工作,並減少出遊、購物、外食次數。
這些改變的確會對某些產業帶來成長,但對一些過去興盛的企業來說,卻可能會導致嚴重毀滅。政府若持續補助這些企業,財政部門將負擔更多壓力,經濟緊縮和失業率也將更加嚴重。
要決定哪些公司值得獲得額外補助實非易事,政府無法光憑企業在經濟危機前的表現做出準確判斷,但未來的經濟前景卻又難以預測。
雖然目前在評估哪些企業能夠長期營運上,仍無完善方法,但銀行對核定貸款有大量相關經驗,政府不妨做為參考。同時,即使銀行自身可能蒙受損失,也必須停止貸款給無獲利的公司。
不論政府決定如何制定資源重分配政策,都應該瞭解到,面對這波持續延長的經濟危機,絕對無法單以財政與貨幣刺激措施予以回應,政府更必須執行結構重整,並針對不同對象提出扶助政策。
政府將面臨兩種挑戰。首先,企業若有望在新的經濟體系中成功發展,政府應予以協助,輔導企業制訂相關對策,以協助企業修復資產負債表、進行債務重組。要達到此目標,政府應調整廣泛的財政措施,讓背負巨額債務、但有機會在未來成功的企業獲得財務援助。
其次,對於受創較深的產業,政府也必須積極鼓勵、輔助企業進行資源重分配、以在後疫情時代下較有望成功的產業作為轉型方向。如同政府過去努力推動創業、簡化相關程序,現在政府也必須簡化解散公司的程序。越早釋出這些資源,就能越快將資源投入刺激經濟的相關活動。
建議政府可以簡化破產程序與勞動方案,並推動公司進行內部重組。對於失業勞工,政府應提供獎勵和機會,幫助勞工學習新技能、轉職至新興產業。
為了將資源及人力重分配至對國家經濟有長期幫助的產業,政府應制定新產業政策,為促進基礎建設投資、環境友善企業和醫療服務提出長期規劃。同時,若要享受科技創新帶來的好處,政府就必須監管產業、提供法律保障,創造環境保障足夠的財產權、允許必要的股權融資。
如此大規模的資源重分配將需要所有私人及公家利益相關人的共同合作,包括債務人、債權人、中央銀行、財政部門,以及其他政府機構,包括稅務、法院、社會安全、勞動部門、地方政府等。同時,國際間也必須通力合作、暫時放下保護主義。
經濟復甦的日子一定會到來,但驅動力只會不同於疫情前。政府越早認清這個事實,並提出針對性補助政策、制定結構改革計畫,就能越快復甦經濟、建立強壯、有韌性的經濟體
(翻譯:夏詩涵,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The great realloca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