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公衛視角:全球疫情的死亡 低收入國家孩童是受害者

葛林斯萊德(Leith Greenslade) 2021年11月20日 07:00:00

 

葛林斯萊德

●Every Breath Counts基金會協調官

 

新冠肺炎顯露出全世界的醫療系統處理這個全球大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官方統計死於新冠肺炎者已達500萬及非官方統計高達前者的5倍以上的情況下,醫療系統的掙扎更是在每個地方顯而易見。

 

長久以來,呼吸道疾病一直是全球主要的傳染性死亡原因。在新冠肺炎之前,每年約250萬的成人及孩童死於肺炎。沒有任何其他的感染原因接近這個死亡人數。

 

全球大流行傳染病的死亡發生在每個國家。在高收入國家,死亡主要集中在老人。然而,在低收入國家,孩童成為最主要的受害者。許多中收入國家則在努力處理這兩個群體的大量死亡。

 

有了這些數據,呼吸道感染一直是全球衛生議程中「遺漏的一塊」。在疫情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世界衛生運動專注於減少肺炎死亡率,也沒有全球性的衛生組織致力於幫助國家預防、診斷及治療肺炎。

 

甚至連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一個可以授權給世界上最弱勢兒童注射疫苗的組織,都無法用肺炎鏈球菌疫苗這個對付肺炎最強大的武器,來保護超過一半以上的弱勢兒童。這個情況讓超過3億5000萬個5歲以下的兒童暴露在危險中。

 

就連兩個呼吸道傳染病的大爆發,也就是2000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CoV)及2004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都難以說服各國政府及全球衛生機構注重肺炎的控制。

 

因此,在SARS-CoV-2這個後來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出現且很快變成世界大流行時,世界各國的衛生系統都是沒有準備好的。國家衛生機關在面對一大群需要快速診斷及治療的人襲來,特別是確診者需要大量醫用氧氣時,都是準備不足的。

 

在2020年初夏的拉丁美洲,因為缺少照護而死亡的悲劇開始出現,緊接著蔓延到亞洲、中東及非洲。病患呼吸困難的痛苦,家屬及醫療人員拼命找氧氣的景象都是無法忘記的。

 

我們無法知道有多少新冠肺炎死者是因為無法得到診斷及治療而死的,但許多最高死亡率的國家都指出他們的低篩檢率及氧氣存量。現在,儘管全球大流行開始已有18個月且已經可以取得有效疫苗,各國政府仍然努力減少死亡人數。每周約有5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其中7成是在中低收入國家。

 

這令人無法接受。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必須成為各地肺炎控制的轉捩點。各國不應該再因為呼吸道感染全球大流行而造成大規模死亡。而且如此大量的人不應該再年復一年地繼續因為非冠狀病毒相關肺炎而死。

 

如果各國政府不把他們的肺炎應對計畫轉成積極的肺炎控制策略,上述情況仍然會發生。採取一種永久且有效的方法來應對肺炎將會減少因各種感染導致的呼吸道死亡,還有減少另一次呼吸道傳染病全球大流行的風險。

 

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有強力對抗肺炎疫苗的完整覆蓋率、在各層級的健康照護系統中更好的診斷工具以及更好的治療方法。另外,也需要行動來對抗肺炎死亡的主要風險因素,包含空氣汙染、兒童發育不良及吸菸。

 

許多全球衛生與發展機構像是全球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基金會、世界銀行、國際藥品採購機制、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應該把他們對中低收入國家的新冠肺炎資助轉換為長期的肺炎控制計畫。獲取新冠肺炎工具加速計(ACT-A)氧氣緊急專案小組就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超過6億美元的氧氣供應。20國集團(G20)應提供他們更多資金。另外,私人慈善機構應繼續支持非政府組織在全球大流行之後加強呼吸護理服務的努力。

 

少了這些持續資助,世界就會處在隨時有可能再次發生呼吸道感染全球大流行的風險中。我們將會無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健康目標,特別是減少產婦、新生兒及兒童的死亡數以及降低傳染性及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的目標。

 

雖然新冠肺炎讓全球衛生系統暴露在許多嚴重的缺點中,但它也顯示出各國政府、全球衛生及發展組織及贊助者在被迫投資以對抗呼吸道感染時可以取得多大成就。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要做的事。

 

畢竟,我們的世界正在變化,而這將加速另一個呼吸道傳染病全球大流行的風險。通過呼吸、說話、大笑和唱歌傳播的空氣傳播感染將在溫暖、高度城市化以及流動的環境中成長。在這個環境中,不良的飲食習慣、慢性病和更長的壽命會增加罹患疾病和死亡的風險。不投資能對抗肺炎的代價就是每年會失去數百萬的生命,且當有新的全球大流行爆發時,更會失去數百萬甚至更多生命。

 

(翻譯:林立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Ending the Permanent Respiratory Disease Pandemic》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