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中國視角: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能源消費大國

姜克雋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 2017年09月02日 15:00:00

 

姜克雋

• 中國國家發改會能源研究員

 

華強森

•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所長

 

2017年初,中國宣布終止2020年投資3600億美元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時建設85座燃煤電廠的計畫。中國政府3月對外宣稱,已經超乎預期地完成能源效率、碳排放強度、清潔能源比等領域的官方目標。就在上個月(7月),中國的能源監管機構國家能源局,推出了降低國家對煤炭依賴的新舉措。

 

這些還僅僅是中國處於全球能源轉型核心的最新指標,技術變革和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則是主要的背後驅動因素。但中國並不僅只投資於可再生能源及淘汰煤炭,該國還在全球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率不斷擴大,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向服務和消費主導型增長的持續轉型,將重塑全球能源行業。

 

中國初期能源需求增加

 

與此同時,其他各種因素都在降低全球能源消耗,包括住宅、工業和商業建築提升效能,以及運輸業能源需求降低;運輸業能源需求降低,則是因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和汽車共乘。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一份名為《超越超級週期:技術如何重塑資源》的報告認為,上述趨勢正在減緩初級能源需求的增長。

 

如果迅速採用新技術的趨勢能夠維持,那麼初級能源需求可能在2025年開始下降。隨著能源應用密集程度的降低和效率提高,全球經濟的能源使用效率可能會在往後20年出現40%~70%的增長。

 

儘管全球能源需求增長正在放緩,但中國在整體需求中的比率卻不斷提高。

 

截止2035年,中國在世界初級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率可能從目前的23%提高到28%,同期,美國的能源需求比率則可能從目前的16%下降到2035年的12%。

 

降低能源密集度

 

中國已經在控制能源需求強度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1980年到2010年間,中國經濟成長了18倍,但能源消費卻只增長5倍左右。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這反映出每單位GDP所需「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降低了70%。

 

在第13個五年計劃中,中國政府計畫在2016年到2020年間將能源強度降低15%,中國做得很好。在2017年年初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中國總理李克強報告,在2016年一整年,中國就降低了5%的能源密集度。

 

可再生能源僅僅是中國能源密集度下降的一個理由。

 

因為希望取得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已每年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用於發展國內可再生能源市場。上述金額是美國國內可再生能源投資的2倍,並且超過美國和歐盟對可再生資源年度投資的總和。

 

不僅如此,中國投資320億美元用於開發海外可再生資源,這一金額也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頂級中國企業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價值鏈中的領先地位則越來越穩固。

 

仍高度依賴煤炭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計畫開發利用全球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板的能源網,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企業估計比美國同行的所需成本還要少20%,因為他們實現了規模經濟以及更先進的供應鏈開發。中國風力發電機製造企業則逐漸補上了原來存在的技術差距,目前的國內市佔率已超過90%,在2002年僅佔25%左右。

 

上述趨勢表明中國將成為能源需求和尖端技術的主要發源地,意味著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機會成為全球領導者。中國降低能源密集度的經驗,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效仿的案例。中國對國內外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能引領進一步技術突破,進而導致全球各地消費者的成本下降。

 

但中國在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在變化迅速的全球能源領域中仍面對挑戰,中國經濟仍然高度依賴煤炭,表示中國在向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等其他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成本非常高昂。

 

此外,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廠的建設已經超過了電網升級的速度,並造成大面積浪費。中國製造企業像其他大多數企業一樣,正面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彌補世界能源增長不足的龐大壓力。

 

中國能否與時俱進

 

儘管存在這些技術障礙,但技術創新讓中國製造企業提高生產率,並降低成本回饋給消費者。依照MGI的統計,截止2035年為止,主要商品的供需變化可能讓全球成本下降美金9000萬元到美金1.6兆不等。

 

上述成本下降規模不僅取決於新技術的應用速度,還取決於決策者及企業能否適應新的環境。歸根結底,中國扮演重要角色。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Renewable-Energy Revolu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 中國綠能產業崛起 世界最大飄浮太陽能發電廠作先鋒

● 《世界的變與不變》新一波能源革命:瑞士模範生  美國壞學生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