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科技前沿:機器人、數位工具讓建築業重新站起來

 

巴维斯托(Nick Baveystock)

●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執行董事

 

延·米施克(Jan Mischke)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年來,全球建築業生產力的年成長率只有1%。如今,該行業需要跨入21世紀,以便滿足日益增長的新建築需求、填補全世界日益擴大的住宅與基礎設施缺口。

 

建築業的變遷速度緩慢,與農業和製造業等行業不同,後兩者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讓其生產力改頭換面。1947-2010年間,美國製造業的累進實質(經通膨調整)生產力成長760%,而建築業只有6%。

 

全球前20城市有75%亞洲

 

儘管建築業一直明白自己的弱點,但並沒有表現出改變這一局面的意願。有鑑於全球住宅與基礎設施短缺問題日益緊迫,這一狀況已經難以為繼。許多發達經濟體的都市化已經進入平穩期,但新興國家仍會繼續都市化。全世界最大的20座城市有75%位於亞洲,到了2025年,這20座城市預計將需要3600萬套新住宅。

 

此外,2014年據估有3.3億都市家庭的居住條件未達標,或不堪負荷住屋開銷;到了2025年,此一數字預計將增加到4.4億。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按照市場價格,40%的加州人仍住不起像樣的房子。

 

建築需求的增長是透過合作改變建築業、創造價值的大好機會。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表明,建築業若能在七大領域做出改變,其勞動生產力最多可提高60%。這七個領域是管理、設計流程、承包、採購與供應鏈管理、現場執行、先進的自動化、新技術與材料,以及技能。

 

生產力提高60%可讓每年的產出增加1.6兆美元——約相當於加拿大經濟體一年的總產值——讓全球GDP增加2%。這些收益逾1/3可在美國實現,足以滿足當前世界基礎設施的半數需求。

 

管理一個建築專案絕非易事。若想成功,需要協調以及端對端(end-to-end)專案作業系統,使專案中的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角色,並在重要業績指標上有所共識。

 

看齊製造業大規模生產系統

 

與此同時,建築業中帶有可重複元素(repeatable elements)的部分——特別是大規模平價住宅——可以向製造業式大規模生產系統看齊,從而克服許多生產力低落的根本原因。這會帶來更多的標準化、模組化(modularization)與預製化(prefabrication)。

 

在這一系統中,大部分建築實際上都可以在工廠中生產。各個行業與部門不必在建築工地上爭奪空間,而是可以在工地之外的受控環境中完成大部分的工作。

 

部分建設公司已開始採用此方法。例如,一家建造可複製的四層多戶公寓的西班牙公司,在雇用勞動力數量相同的情況下,相較於傳統建築方法,可多建造5-10倍的建築單位。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家加拿大建商提供固定數量的可重復設計,其中包括部分客製選項,每種設計的成本與規格都明列在其網站上。

 

但若要讓建築業擺脫幾十年來萎靡不振的生產力成長,讓其有機會改頭換面,勢必得調整經濟誘因。例如,對承包商來說,生產力與盈利能力存在著明確的關係,但未必足夠強烈。除非業主修正預期,否則許多承包商若改採更有效、更大規模且不拖泥帶水的系統,可能反而得不償失。

 

用數位工具、機器人、新材料提高效率

 

至於就業主而言,他們的操作規模往往不足以單槍匹馬地改變行業動態。他們不願意承擔更多風險,或是在未了解最終利益的情況下改變要求,因此產生僵局。

 

儘管如此,對新建築的需求增長仍可能意味著建築業即將開始改變。政策制定者已開始謹慎研究成本和規模問題,其中包括平價住宅危機、公共預算緊縮導致基礎建設預算受到排擠,以及油價下跌,讓油氣業面臨資本壓力。

 

在建築業內,進取的大公司,包括許多中國企業,正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實力。它們擁有用來投資於增進效率的方法與新生產系統的資本,它們也在利用日益普及的技術——如數位工具、先進的機器人或新材料——來大幅推進效率。

 

許多業界領袖終於開始意識到改變的必要,並展現意願。他們明白,若不透過反思自己的作為來為即將到來的全行業重整做好準備,很可能將被世界下一代的生產力傳奇棄之不顧。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waiting the Construction Revolu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上帝的建築師 安東尼 • 高第:誕生165週年大展​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標籤: 城市 建築 亞洲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