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孤狼視角:無差別攻擊犯的異想世界──不留戀於世

 

 

福漢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教授

 

波索德

●英國心理醫生、顧問

 

這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一場鄉村音樂會上,帕多克(Stephen Paddock)從旅館高樓朝民眾開槍掃射,造成59人死亡、逾500人受傷。64歲的帕多克是位退休會計師,沒有任何犯罪紀錄。他最後被發現在旅館自殺身亡,身旁有20幾把槍,其中有超過10把步槍。警方在帕多克家中搜出炸藥、19把槍枝以及數千枚子彈。然而警方還沒尋獲的,是帕多克的行兇動機。

 

或許再過一陣子,就會出現更多有關帕多克犯案目的的細節,但所謂的「孤狼」(lone wolf)槍手並非新名詞。「孤狼」皆為單人犯案,獨立於任何活動或是意識形態。「孤狼」相關案件提供了重要線索,讓我們了解槍手無差別攻擊的背後動機與思緒脈絡。

 

沒自殺的槍手多自戀、妄想

 

大部分槍手在攻擊後都會選擇結束生命,他們不是自殺,就是被警方擊斃,不過那些活下來的犯案者都有幾個相同特質。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是兩個最常確診的疾病。挪威的極右翼恐怖份子布雷維克(Anders Breivik)便是其中一例。布雷維克2011年在引爆炸彈炸死8人後,隨之於青年夏令營射死69名參加者,他現在還在挪威服刑。

 

如果觀察一下行兇者犯罪前的行為,就更能加強這個論點。明尼蘇達州矯正司的研究評估負責人杜維(Grant Duwe)在《The Wiley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Mass Shootings》這本書中,分析美國1915年到2013年期間160起無差別槍擊案件。

 

杜維發現六成的犯罪者在犯案前都曾被診斷出精神疾病,或是出現嚴重心理疾病的徵兆。他們當中約有三分之一向心理疾病專家求診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是他們最常被診斷出來的病症,第二名則為憂鬱症。

 

無差別犯罪者過度自我中心

 

不過,同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多數對大眾無害,因此這些診斷案例並不能完全清楚解釋原因。杜維指出,犯罪者和一般精神疾病患者不同的地方,可能有部分是因為犯罪者嚴重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並強烈尋求報復。

 

杜維與澳洲法醫心理學家穆任(Paul Mullen)共同得出此一觀點。穆任親自仔細調查5位無差別犯罪者後,認為像這樣的兇手一方面苦於工作不順或人際關係經營不善,另一方面又沾沾自喜於心中的雄心壯志,而無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於是他們斷定,是旁人一心一意想要摧毀掉他們。

 

事實上,穆任的研究顯示出成為屠殺犯的過程相當符合刻板印象。穆任研究的案例中,所有犯罪者小時候都曾被霸凌或是排擠,他們個性多疑又頑固,加深被孤立的情形。他們不斷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別人身上,認定是周遭的人拒絕接納他們,而不覺得是自身個性問題讓人疲於相處,或是本身過於自我中心。

 

帕多克「不與他人來往」、「愛打官司」

 

對於那些拒絕接受他們的人,穆任的觀察對象都偏執地懷抱著恨意。他們記恨於過去的羞辱,憤恨因此更加難以停息,最後復仇的幻想淹沒他們,使他們成為臭名遠播的屠殺犯罪者,傷害那些他們認為傷害過他們的人,就算他們將同歸於盡也在所不惜。

 

因此,無差別攻擊槍手在挑選受害者的邏輯通常有點扭曲。就校園槍擊案來說,像是1999年哥倫比亞高中屠殺案,其背後邏輯清楚明瞭:懲罰那些排擠行兇者的人。同樣地,職場暴力事件經常起因於開除解僱,但就算沒有鎖定攻擊目標,犯案的動機最終仍會浮現,即使只是想要處罰群體或整個社會。

 

帕多克的案例還有許多謎底還沒揭曉,比如最一開始他為什麼挑這場音樂會下手,不過他的人生故事逐漸形成輪廓。他的一位鄰居說「奇怪的」帕多克「不與他人來往」,住在他隔壁就像「隔壁沒住人」,加深了「孤狼」這個形象意涵。另外,帕多克2012年曾控告拉斯維加斯一間飯店,指稱他在地板上滑倒。愛打官司、找麻煩也是憤懣和妄想性格的一大指標。

 

計畫犯罪後會自殺或刺激警方開槍

 

跟大眾想法不同的是,杜維認為這樣的槍手犯案絕非倉促行動。雖然公開攻擊的槍手約有三分之二在犯案前經歷過創傷,通常是丟掉工作或是喪失一段關係,但他們大多會花上數周甚至數年的時間謀劃、復仇。帕多克的例子中,他秘密籌備計畫的行為或許正可解釋這麼多的武器何以出現在飯店和他家裡。早在犯案的好幾天前,帕多克就訂好了飯店房間。

 

超過一半的犯罪者在犯案後會選擇自殺,或者刺激警方開槍。這數字幾乎是一般謀殺案犯罪者的10倍之多。杜維忍不住好奇,這代表著這類犯罪者內心飽受折磨嗎?或許他們覺得自己再也無法承受生命中更多的憤怒,只要他們對那些輕蔑不屑「以牙還牙」,就無需留戀於世。

 

穆任稱這類型的自殺戲碼在當代越來越常見,而且持續吸引著那些犯案「主角」。如果我們不能從過去經驗學得教訓,避免悲劇再度上演,那些人就會繼續把目標瞄準「觀眾群」。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nside the Mind of the Mass Shoote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影片】「生前無不良紀錄」 拉斯維加斯槍手遭起底​

「多金、豪賭型賭徒」 拉斯維加斯槍擊案兇手犯案動機不明​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