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 金融視角:中國撐起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發展

歐尼爾(Jim O'Neill ) 2017年10月09日 15:00:00

 

歐尼爾

●高盛資產管理前董事長
●英國前財政部長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榮譽經濟學教授


2017年8月9日是法國巴黎銀行決定凍結22億美元貨幣市場基金決策十周年紀念日。我們這些當時活躍在金融市場上的人很清楚記得,此事件代表經濟大蕭條後,最嚴重全球金融危機正式開始。


許多經濟學家和金融觀察家認為,我們仍未能從金融危機所造成的苦果中擺脫。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真的。許多開發國家仍在實行量化寬鬆等非常規貨幣政策,生產率(經過通脹調整後的)與實際薪資成長似乎陷入停滯。


美國人「花的比存的多」


正確看待上述發展非常重要。許多人,包括2008年11月的英國女王,仍在不斷詢問:「為什麼沒有人能預見這次危機?」事實上,許多金融觀察家的確曾警告,美國房屋價格上漲不可持續,主要因為美國消費者個人儲蓄不足。


我當時任職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在那幾年時間中撰寫了三份不同的報告,表明美國經常帳赤字是不可持續的現象。不幸的是,絕大多數人對這些研究成果視而不見,而且公司行銷人員可能厭煩向客戶提交內容雷同的報告。


2007年的某個時點,美國經常帳赤字占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7%(之後的全年數據下修到5%左右)。上述數字反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貿易不平衡狀況的惡化。但由於沒有顯而易見的負面後果,自滿情緒主導一切,美國繼續花的比存的多的惡習。


國際收支失衡導致金融海嘯


此外,整個20世紀90年代中國忙於向世界其他國家出口低附加值產品,對象不僅限於美國消費者。2007年,中國的經常帳盈餘約為GDP的10%——恰恰與美國相反。美國存款過低,而中國卻存款過高。


在某些專家看來,此巨大的國際收支失衡是危機爆發的源頭。在金融海嘯發生前幾年,他們提出,全球金融系統僅僅是透過越來越聰明的方式回收盈餘來完成自己的任務。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項任務完成的相當糟糕。


這十年間發生了很大變化。2017年,中國的經常帳盈餘占GDP的1.5~2%,而美國赤字則將近2%,或者可能高達3%。這是全球兩大經濟體最明顯的進步。


德國外部盈餘佔GDP逾8%


但過去十年來其他國家的經常帳失衡仍日漸加劇。其中最主要的是德國,其外部盈餘佔GDP比率已經超過8%。德國的經常帳狀況表明存在嚴重的收支失衡,如果決策不善有可能導致新一次危機爆發。歐洲最不需要又一次突然的經濟大失衡,就像我們在希臘債務危機高潮期間所看到的那樣。


就英國而言,今年經常帳赤字將佔GDP的3%,接近十年前的三倍左右。但這並非代表英國貿易失衡嚴重惡化。相反的,它反映出英國是一個重要金融中心,英國投資報酬率比其他國家變化更多。


總而言之,今天全球經濟比十年前健康得多。許多人對危機以來實際全球GDP成長與過去十年相比表現不佳頗感失望。但2009年來——那也是經濟衰退最糟糕的一年——全球經濟平均成長率為3.3%,與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大致相同。


企業過度關注獲利、實行庫藏股


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中國是十年來滿足我成長預期的唯一一個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盡管印度相差也不是太多)。2007年來,中國經濟規模成長超過三倍,GDP自3.5兆美元擴大到約12兆美元左右。這導致金磚國家經濟規模現達到18兆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歐盟,幾乎和美國一樣大。


再一次出現金融泡沫不可避免,因此,我們應當思考下一次泡沫可能在哪裡發生。我認為,不太可能直接從銀行業出現,因為銀行業現在的管制非常嚴格。最大的問題是不同產業的許多領先企業繼續過度關注季報獲利,而這與管理高層薪酬有絕大關係。


決策者應當認真審視,近年各大企業的庫藏股計劃引發的作用。在英國保守黨2017年選舉宣言中,英國首相特梅伊公開宣佈,她的政府將會這樣做。我們希望梅伊政府能夠兌現承諾。這樣做會象徵性地打擊後危機經濟生活當中的潛在不良因素。西方國家不需要更多經濟上不合理利潤,而需要真正的投資,以及更高生產率、薪資成長空間。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Finishing the Post-Crisis Job》,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標籤: 中國 德國 美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