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中國視角:習近平緊抓黨國大權 已是全球第二經濟體

沈聯濤肖耿 2018年02月03日 07:00:00

 

沈聯濤

●馬來西亞華裔經濟學者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顧問

●曾入選時代雜誌百大人物2013)

 

肖耿

●香港大學經濟學副教授

●曾任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小組成員

●曾任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1997-200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二個5年任期開始後,「高品質成長」成為中國最重要政策目標。這個政策已經在各政府階層生根發芽,就是要全力打造一個新的國家成長模式,以糾正幾十年來為追求中國雙位數成長率所帶來的一系列扭曲,包括腐敗、污染、不平等加劇和其它結構失衡問題。

 

經濟發展以「高品質成長」為目標

 

過去40年,中國採取以土地為誘因的經濟高速發展政策,透過地方政府吸引基礎設施投資、人力資源、稅收收入來推動成長。打造經濟特區、產業園區、自由貿易區的方式,有利於推廣以土地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政策,而來自農村的大量廉價勞動力也發揮推動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以經濟成長作為衡量成功的主要依據。這為地方官員建立了定義明確的目標、彼此競爭的模式。但這也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如環境污染、不平等、債務過高、產能過剩、腐敗。

 

中國領導人開始在地方和國家層面上,用更全面指標體系考察經濟成長的品質,不僅涵括成長速度,也包含生活品質。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特別強調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項關鍵政策領域。

 

這些首要發展關鍵領域中,「堅持新發展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赫然在列。新政策理念基礎強調「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還強化加強國家治理觀念,特別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珠三角、長三角新經濟搶走資源

 

中國轉變發展模式的動機不言而喻。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貢獻將近一半的全球經濟成長動力。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和工業化方面,中國基本上趕上已開發國家。中國繼續加強在世界舞臺上地位,在可持續發展、良好治理等方面達到,甚至超過全球標準。

 

當然,解決中國所面臨的挑戰需要大量實驗—就像過去的高速成長一樣—還要付出一些經濟代價。

 

例如,東北工業基地衰退,以及在東南邊的珠江三角洲(珠三角)、長江三角洲(長三角)興起的現代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聚落,就如同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中國的市場競爭創造贏家、輸家,東南邊的贏家從東北部輸家那裡贏得企業家、人才和其它資源。

 

驅動中國地區經濟模式轉型,同時要能夠確保社會穩定,需要在以輸家為代表的、主要依靠國有企業、公共投資的舊經濟成長策略,以及由贏家發展出、主要依賴市場及人力資源的新經濟發展模式間,審慎達到平衡局面。在轉型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地方因素,如人口趨勢、自然資源,包括日益增加的國內中產階級遊客對自然景區的旅遊需求等。

 

新成長策略要解決民生相關問題

 

經濟轉型要一再平衡,中央政府得不斷説明,以緩解經濟衰退地區因破產專案所導致的債務負擔。如1990年代,中央政府曾經果斷處理大量國有企業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虧損。

 

這並非代表中國應該拯救落後地方產業,而是要防止舊成長模式導致的沉澱成本把整個地區拖累、陷入低成長、低品質經濟發展陷阱,同時幫助當地居民創立新型初創企業,也就是投資在可以創造新收入機會的項目。

 

除供給側結構調整,中國必須確保新成長策略,以解決以人為本的城鎮發展「最後一公里」需求側問題,如解決交通擁堵、基礎設施瓶頸、住房短缺、垃圾處理、教育、醫療服務不足等。這些細微層面問題與國民福利最為相關,卻是中國複雜宏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細節。

 

中國已經具備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物資、金融和社會資源。事實上,這些問題對於公共和私人部門都是潛在的巨大投資機會。但成功不僅需要因地制宜的資訊回饋及可行方案,還必須讓地方政府、企業、民眾主動享有這些具有本土特色解決方案,包括方案制定、實施。

 

中國決策高層決定,從宏觀、長遠角度來看中國未來發展意願、能力,並接受在轉變發展模式、再平衡,以及改善生活品質過程中犧牲一點經濟成長率。要實現習近平在2017年10月宣佈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政策理念絕非易事,但中國已經在這個正確的道路上。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Search for Quality Growth,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