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勒尼
• 印度前國安會顧問
• 現職為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 主要研究領域為亞洲政經局勢
目前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動態正在迅速變化。這個地區不僅是全球成長最快經濟體的所在,也是軍事支出和海軍實力成長最快,對自然資源競爭最激烈以及最危險的「戰略熱點(strategic hot spot)」,甚至,可稱為全球安全的關鍵。
人們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印太(Indo-Pacific)」這一術語,指的是所有瀕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國家,而不是稱為「亞太(Asia-Pacific)」,這凸顯出了當前緊張局勢的海洋特質。亞洲的海洋日益成為資源和影響力競爭的舞臺。現在看來,似乎未來的區域性危機也將在海上觸發、解決。
這種轉變的主要驅動力是中國。
過去5年來,中國一直透過在南中國海建造人工島礁來將邊界向國際水域推進。經由這些軍事化的前哨來向世界其他地區展示「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 )」,中國已將戰略重心轉移到印度洋。
中國已經在吉布地(Djibouti)建立了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吉布地最近還從一家杜拜企業徵收了主要港口,並可能還是交付給中國。此外,中國正計畫在巴基斯坦的瓜德爾港口(Gwadar port)旁邊興建一個新的海軍基地。
更甚者,中國目前還準備在陷入危機的馬爾地夫租用了幾個島嶼,並計畫建立一個海洋觀測站收集附近水文資料,以便在印度洋部署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
簡言之,中國在短短5年內改變了印太地區的戰略格局。如果其他大國不介入來抵抗對當前領土和海上現狀的進一步挑戰,中國很可能會在未來5年更進一步鞏固戰略優勢。
結果可能是由中國領導的非自由霸權取得了地區秩序優勢,並以犧牲該地區大多數國家支持的自由秩序為代價。由於此區的重要經濟地位,這個局勢的轉變對全球市場和國際安全帶來極大風險。
為了緩解這一威脅,印度洋-太平洋各國必須應對三大挑戰。
首先是政治和經濟之間越來越大的差距。儘管印太地區缺乏政治一體化以及共同安全框架,但自由貿易正在不斷延伸,其中最重要的,就數包含11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中國也早已成為本區大多數經濟體的主要交易夥伴。
但單靠蓬勃的貿易並不能減少政治風險,後者需要一個共用且可行的規則和規範框架。特別是,所有國家都應根據國際法去表述和闡明領土或海洋主張,並以和平手段解決所有爭端,而非武力或脅迫。
建立一個加強法治的區域框架需要在克服第二個挑戰:「歷史問題」。
關於領土、自然資源、戰爭紀念碑、防空區和教科書的爭端都必須與競爭國家的歷史有所連結,結果就是未來互相競爭並不斷強化,同時危及該地區的民族主義。
歷史仍然持續給南韓和日本間的關係蒙上陰影,不巧的是,雙方都是美國在東亞最親密的盟友。
就中國而言,利用歷史來作為推翻當前領土和海洋現狀的藉口,並將1945年以前日本對自身的殖民掠奪行為套用在別國。目前,中國與周邊11個鄰國的所有邊界爭端,都基於歷史主張來解決,而不是國際法。
這又引出印太地區面臨的第三大挑戰:不斷變化的海洋動態。
在海上貿易流量激增的情況下,地區大國正在資源獲取能力、影響力和相對優勢方面展開爭奪。
在此最大的威脅在於,中國試圖單方面地改變地區現狀的做法。
與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Crimea)相比,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所作所為具有更深遠和更長遠的戰略意義,因為它傳達了一個資訊:公然違法的「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不一定會付出國際代價。
此外,還有各項包括氣候變化、過度捕撈、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到海上非國家行為體(如海盜,恐怖分子和犯罪集團)出現,以及區域安全環境變得日益充滿和不確定的新挑戰等,這些都會提升戰爭風險,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正如最近發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在印太地區存在著自由和高壓統治兩個世界秩序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儘管這個地區的主要參與者都同意,一個開明且基於規則的秩序要比中國的霸權更受歡迎,但迄今為止它們在促進合作方面都做得不夠。
但可浪費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位於印太地區的國家必須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來強化地區穩定,重申對共同規範(更別提國際法)的承諾,並建立健全的體制。
首先,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必須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制度化方面取得進展,以便能更好地協調各方政策,同時尋求與越南、印尼和南韓等重要參與者及小國展開更廣泛的合作。
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戰略上,全球重心都在向印太地區轉移。如果該地區的參與者現在不採取行動來強化一套開明又基於規則的秩序,那麼安全局勢將一路惡化,並可能引發全球性的混亂後果。
(原標題為《A New Order for the Indo-Pacific》,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