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綠能視角: 中國提供減碳新視野 倡議「全球再生能源網」

薩克斯(Jeffrey D. Sachs) 2018年04月04日 07:00:00

薩克斯

•1954出生

•以經濟「休克療法」著稱

•聯合國千禧年計劃的總負責人(2002~2006年)

•現職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永續發展與衛生政策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小組負責人

•著有《終結貧窮》、《建立美國新經濟》等

 

為達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定下的目標,中國提出有史以來最有膽識的計畫。巴黎氣候協定讓全球主要國家承諾,控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在攝氏2度內,等於工業革命前的水準。要達到此目標,全球主要能源使用必須在2050年由石化燃料(煤、石油、天然氣)轉換至零碳乾淨能源(風力、水力、地熱、海洋、生物質),以及核能。

 

就此能源轉換議題,中國倡議的「全球能源互聯網」(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GEI) 提供一個全新視野。

 

加速石化燃料轉型至乾淨能源

 

僅少數政府能贊同大規模能源轉換計畫。氣候專家提到的「碳預算」(carbon budget)以全球氣溫上升需控制在攝氏2度內為前提,人類未來數年呼出的二氧化碳總量。目前的全球「碳預算」估計是6000億噸。目前每年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總量是400億噸,這意味著本世紀中就到達到前述目標,必須得加快腳步從石化燃料能源轉型,並以零碳乾淨能源作為主要能源來源。

 

這些是必須要做的。當前電力主要依賴燃煤、天然氣,相關的工廠必須逐步被淘汰,並以太陽能、風力、水力、核能與其他「非碳來源」(non-carbon sources)來產出電力。當前住宅供暖多依賴蒸氣爐、散熱器、熱燃油與天然氣燃爐,這些都應該被電力取代。依賴石油為燃料的交通工具也必須被電動車取代。

 

依賴石油為燃料的船隻、大卡車與飛機也必須改變,未來這些交通工具必須能夠依賴可產出循環用的二氧化碳合成燃料、可再生能源,或者是以再生能源產出的氫氣。當前工業化製程多賴石化燃料,例如鋼鐵生產,未來也得改採用電力。

 

有足夠零碳能源可支撐全球經濟

 

簡單來說,就是大量使用零碳能源,特別是風力、太陽能之類的再生能源產出電力。世界上有足夠零碳能源去支撐全球經濟,事實上可以支撐的經濟規模比當前的更龐大。

 

關鍵是如何將零碳能源帶進人類的生活中。中國遠大的計畫提供了答案。近年中國國內開始面對能源轉型的痛苦。中國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力、太陽能)最佳供應國,發展最好的地區是中國西部,不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才是人口最稠密、能源需求最高的地區。中國藉由建造「超高電壓」(UHV)電網傳輸解決上述需求,也讓電力流失程度在傳輸過程中降到最低,中國在開發相關技術上有數個卓越成就。

 

現在中國倡議以UHV全球電網連接全世界。中國多在人煙稀少地方產出再生能源,目前已經是全球產出再生能源最高的國家。太陽能發電必須要沙漠進行,產出電力再傳輸到人口稠密地區。風力發電也必須在偏遠地區、海上進行。水力發電則必須在山區、有極大高低落差的河流進行。

 

中國提議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邏輯表明再生能源無法穩定產出。太陽僅在白天出現,烏雲也會干擾太陽能發電。同樣的,風力有會有強弱之分。把這些再生優缺點集中處理,能源供給不穩定狀況將會減緩。當烏雲干擾某地區太陽能發電量,可以自其他地區的太陽能或風力發電量補足。

 

創立「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與合作組織」

 

從宏觀角度觀察,中國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組織「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與合作組織」(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GEIDCO),可讓政府、電網業者、學術機構、發展銀行與聯合國單位一起推動全球再生能源電網。GEIDCO在3月集會中聚集各國代表,阿根廷、埃及等國家都一起參與,欲瞭解全球乾淨能源連結網的遠景。

 

中國正採取進一步的措施。GEIDCO正在針對主要的科技挑戰,包括大規模能源儲存、高效能電力傳輸,以及管理大規模連接電力系統的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研發。GEIDCO還提出全新國際技術標準,目的是讓各國電網能在無縫全球系統中互聯。而中國正大規模投資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研發,如先進的太陽能發電板、高性能電動汽車等終端市場應用。

 

美國和歐盟同樣應參與解決能源問題,並與中國和其他國家合作,以加速零碳能源轉型計畫。令人遺憾的是,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領導下,美國政府及其監管機構已經完全被石化燃料遊說團體掌握,而歐盟仍在與煤炭生產國就何時、何種方式淘汰煤炭爭論不休。

 

因此中國提出以可再生能源、超高壓輸電、智慧電網為基礎的全球能源互聯代表了世界各國政府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目標最大膽、最激動人心的全球行動。該策略非常適合對應我們這代人所面臨的前所未有大規模能源轉型挑戰。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Bold Energy Vision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