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茲基
●世界銀行中東和北非地區董事
加尼姆
●世界銀行中東和北非地區副總裁
中東和北非(MENA)國家具備了躍向數位時代所需要的一切要素,有為數龐大、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口,這群青年人已經廣泛運用了最新數位和行動技術。這樣的組成結構,有巨大潛力推動未來成長和創造就業機會。這事情真是如此嗎?
從歷史角度來看,公共支出是中東和北非國家的發展推手,但已經達到極限。因為公部門已無法再吸收人數暴增的大學畢業生,導致中東和北非地區現在成為全球青年失業人口比率最高的地區。
數位經濟是未來進步的希望,但整體仍處於萌芽階段,然而,如何將技術應用於生產用途,仍是年輕人面臨的一大阻礙。雖然網路和行動裝置在北非中東地區已無所不在,但目前用於連結社群媒體,而非用於推動新企業。
但新的契機正在浮現。舉例來說,叫車(ride-hailing)軟體Careem已從一家新創公司,成長茁為價值數10億美元的公司,在中東北非地區90餘個城市,以及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創造了上千個就業機會。新的數位平台已為求職者和雇主搭起連接的橋樑,提供職業訓練,並主辦新創產業孵化器(incubators)。如何為新的契機創造成長和繁茂的條件,是目前前所面臨的挑戰。
第一個重要步驟是讓中東和北非國家成為「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ies),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列茲(Joseph E. Stiglitz)創造的新名詞,用以描述因共享知識帶來更多創新想法的國家,反而促進發展,帶進充滿活力的數位服務經濟。
為達成目標,教育系統需要改變。對於中東北非地區的年輕人來說,課程安排往往令人失望。高低技術勞工之間的工資差異的「技術貼水」(skill premium)概念,往往影響了愈高教育程度,也應取得較高的薪資和更穩定的就業機會,然而,中東和北非地區情況恰恰相反,大學畢業後,失業的機率遠大於只受過基礎教育的工人。
有2個原因不利於當地年輕人發展。首先,學校的目標仍是讓畢業生得以進入大型公部門,導致學校較不注重數學和科學等領域。其二,充大的公部門壓縮了私人企業的空間,導致私人企業無法提供更多高薪、高技術的工作機會。
未來經濟需要技術能力強的員工,所以學校課程應重新著重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科目,而非長期以來公部門主管所偏重的社會科學研究。
此外,教育體系應側重鼓勵加大開放創新和冒險,這與公部門羽翼保護下的態度大相逕庭。具體來說,社會要轉向創新的「學習型社會」,需要學生在合作性工作安排之中,磨練批判性思考和管理技能。
除了技能之外,數位經濟還需要技術基礎設施的配合。聯動性(Connectivity)是實踐電子商務、職業訓練、醫療保健和金融領域中,新行動和數位服務的先決條件,這些領域能夠大幅提升總體福利。因此,中東和北非地區國家需要把重點放在擴大網路普及。
推動生產性用途的教育和網路基礎建設,將為新經濟奠定基礎。但要確保中東北非地區持續成長,還需要改善金融體系。數位經濟取決於支付系統的品質,不僅要方便且能廣泛使用,還要值得信賴。開發銀行以外的金融中介機構(如銀行),進行有效率點對點的支付方式,以確保共乘制、按需任務和其他服務是數位平台能繁茂發展的關鍵。
在支付系統比較先進的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以外,中東和北非地區的金融服務品質,目前落後於世界大部分地區。若要成就此地區大量潛在的人才資本,就需改善此地區的金融體系,尤其是銀行部門需進步。
最後,政府需要制定監管方針,鼓勵創新發展而非扼殺創意。可以肯定的是,確保民眾對金融體系有信心這一點,尤其重要,但是監管必須和促進競爭的政策相平衡,好讓新創產業能輕易進入市場,並測試新想法的可行性。因此,需要更多空間,讓Careem這類的公司有出頭的機會。決策者應參考肯亞政府的模式,採去輕巧且有效率的監管方式,促成當地M-Pesa這種點對點的支付系統快速成長。
數位經濟為中東北非地區帶來的機會,還需要一大推力來實踐。決策者需在多方面並進,同時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工具。開始的時間愈早,今日年輕人就愈可能克服經濟排斥的情況,並且有更多機會實踐自我和整體區域的無窮潛力。
(原標題為《A New Economy for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