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迦哈瓦圖拉
●南亞服裝製造商MAS Holding商業顧問
多年以來,全球服裝業的討論一直圍繞於一個問題:你的衣服是誰在哪裡製作的?但如今則有一個更相關的問題:你的衣服是用什麼製作,又是如何製作的?
無論你知不知道,你的衣服正朝高科技演進。經歷全球開發中國家(Global South)數十年的勞動密集型生產後,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技術正在取代工廠內的人員。雖然這類轉變會給消費者帶來新的益處,比如更快的交貨時間以及客製化產品,但也會帶來成本。服裝業商業模式的變化正威脅到中低收入國家數百萬人的生計,而這些經濟體的應對方式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今,世界一半以上的紡織品出口以及約70%的成衣出口都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在亞洲約有4300萬人從事服裝、紡織和製鞋業,其中女性占了其中的3/4。從中國到孟加拉,紡織和服裝製造業協助賦予女性權益,使整個世代擺脫貧困。簡而言之,如果這些工作不復存在,將帶來毀滅性後果。
但維繫這些行業也不容易。要了解第三世界所遭遇的挑戰,就得考慮他們所面臨的競爭。例如線上零售商亞馬遜(Amazon)去年在美國就獲得了一項「自選」(on demand)服裝製造系統的專利。該系統可以客製化訂單並在任意地點將生產最佳化,而且成本更低。該公司也已經獲得了第一座生產工廠的建設核准,該廠將設在在賓州(Pennsylvania)的諾里斯敦(Norristown)。
亞馬遜宣布旗下服裝系列品牌兩年後,有了上述這些行動。同時借助人工智慧分析時尚潮流等充滿未來感的發明,甚至還有一種可以讓網購者線上試衣的「混合實鏡」(blended-reality mirror),亞馬遜對服裝業務的參與——以及影響力——只會越來越深。
在許多方面,這些創新將對紡織和服裝行業有利,不僅讓購物變得更有趣,也會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各大品牌最終可以更快回應消費者的品味變化,同時保持低庫存量和降低剩餘產品。事實上,那些時尚品牌將「某發展中國家製造」標籤替換成「亞馬遜製造」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但問題在於,所有這些變化都代表會減少許多人的工作機會,因為工廠面臨倒閉,社區將失去收入而經濟也會陷入泥沼。眼前的問題就是政策制定者應該如何應對。
對於許多行業來說,如果要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施偉伯(Klaus Schwab)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保全自己,就代表要對科技實施規範。但在紡織品和服裝貿易中,單憑這一點可無法解決問題。
相反地,該行業必須採用一種更加以人為本且具備全球意識的業務方式。在評估新技術時應該考慮人們所付出的成本,也就是損失的收入、破碎的生計以及流離失所的家庭。
此外,科技公司必須與服裝製造商合作,在管理未來平台方面做得更好。隨著傳統工廠工作的演進,技術服務的角色將變得更加重要。正如縫紉機會出故障並需要校準那樣,未來的服裝印表機和包裝系統也將如此。
最後,為了讓手工製造順利過渡至現代製造方式,企業和政府必須開始提高現有員工的技術素養。如果今天的勞動力想要在未來經濟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相關的技能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為了使這一切可能發生,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必須接受一個殘酷的事實:大量廉價勞動力不再是全球經濟的戰略優勢,工業革新迫在眉睫。各國政府應主張制定緩衝製造業職缺流失影響的貿易協定,同時為更加科技化的工業轉型奠定基礎。
如果開發中國家要留在全球服裝業版圖之中,那麼從工廠到政府都要大膽革新。服裝製造業的變革並不是未來之事,而是已在眼前的現實。
(原標題為《The Garment Industry’s Technology Challen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