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
• 美國國務院前東亞助卿
• 現為美國丹佛大學校長全球事務首席顧問
• 著有《前哨》(Outpost)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本月缺席了2場亞洲峰會,證諸他在巴黎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年的國際紀念活動時的不及格表現,讓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代替出席或許也是好事。
彭斯在新加坡東盟峰會(ASEAN Summit)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亞太經合峰會(APEC Summit)上,一再的散播美國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的福音。
但無論誰傳遞信息,很明顯美國正在迷失方向。川普政府「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外交政策收效甚微,不但讓美國愈顯孤立無援,更失信(discredited)於世界。過去美國政府的國際倡議已被空洞口號、姿態,還有「硬ㄠ的謊言(alternative facts)」所取代。
川普本周在阿根廷舉行的G20峰會上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碰面,這可能是美國最後一次扭轉局面的機會。
後代歷史學家在審視川普政府的政績時,他們可能會特別關注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政策的崩潰,數十年來,歷屆美國總統都明白,在中國雙邊關係上的細心擘畫對美國國家利益至關重要。
可以肯定的是,鑑於每天看到的胡鬧劇,外界容易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川普中美關係的下降,不過,中國也必須對目前的態勢負責。首先,儘管經濟學家們指稱不能單獨思考雙邊貿易逆差,事實上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更在9月創下新紀錄,而這在政治上卻可切割清楚。
對於許多美國工人來說,中國已經成為失業和經濟不安全的象徵。雖然比起貿易,自動化(automation)才是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下降的主因,但中國已被稱為「經濟掠奪者(a reputation as an economic predator)」,而且,眾多在中國經營的美國公司被迫將關鍵技術和智材權轉讓給中國,短期內,中國無法擺脫這種「聲譽」。
更甚者,中國不斷擴大的軍事力量也已成為美國兩黨共同重視的國安議題,儘管中國的國防開支仍僅是美國的一小部分,這點卻常被忽視。
2016年在荷蘭海牙(Hague)設立常設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後,中國在南中國海的領土主張不時遭受打擊,中國也繼續威脅鄰近國家的海上通道安全,因此,美國海軍不得不執行新的任務,藉以展示美軍在中國「九段線(nine-dash line)」劃定水域中自由航行的權利。
中國的國內政策似乎也走上了一條黑暗的道路。
例如,對維吾爾穆斯林(Uighur Muslims)的待遇引發了國際譴責,中國政府如何應對政治挑戰,旁人無法置喙。但假若中國人發現一舉一動都遭懷疑,這就很難怪到國際陰謀上,因為中國自身的行為正是「親痛仇快(emboldening its foes and exhausting its friends)」。
亦即,中國近期的行為並非證明川普正在顛覆中美關係,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確實魯莽,不過,中國擁有逾13億人口,是全球經濟的主要貢獻者之一,無論美國政府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都不會抹煞中國的存在。
本月稍早,川普公開宣布中國「盼達成協議」,以結束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爭端。毫無疑問確實需要如此,但川普在與外國元首舉行會談前,總是一再試探這條路線,不過,川普始終沒有成功地解決問題,一貫的浮躁和粗心僅會為他與習近平談判帶來負面效應。
是的,中國絕對需要改變目前的路,特別是貿易和開放市場(market-access)政策方面,但正如川普政府已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重新談判的論調,只強調吸引外界的「表面問題(cosmetic issues)」,卻犧牲了美中間的實質需求。
例如,川普政府仍未向世貿組織提出針對中國的有效案件,也沒有梳理(marshaled)歐洲盟友對中國的支持。更廣泛地說,川普政府已被外界證明完全無法進行一致的政策,更甭提有效政策了。
儘管良好的政策制定首重確定優先事項(setting priorities),但川普的決策是什都要做,而且現在就要,其結果收效極差。
假若此時要確定雙邊貿易關係太難,川普可在其他領域尋求與中國的合作,畢竟,北韓已經相對穩定一段時間(we haven’t heard much from the North Koreans in a while.),要尋求與中國的新關係就趁現在。
(責任編輯:簡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