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麥可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合夥人
哈里森
● 麥肯錫矽谷辦公室合夥人
裝載人工智慧的科技在全球的應用領域廣泛,包括許多人類發展中的難題。人工智慧為公眾帶來利益的潛能無窮,但首先必須克服幾項重要瓶頸,包括如何培育人才及降低風險。
人工智慧當今備受矚目,因為人工智慧的應用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和經濟轉型,也可望能為癌症和氣候變遷等難題提供解決方案。人工智慧或許能夠大幅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但是這樣充滿希望的願景是否不切實際?
為了解答這項疑問,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仔細審查超過150個涉及社會公益的情境,這些情境中都包含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或者有應用人工智慧的潛力。研究結果顯示,人工智慧對於解決各種社會難題貢獻良多,但並不是萬靈丹,至少目前還不是。雖然人工智慧的應用層面極廣,必須先克服發展上的瓶頸和應用上的風險,才能讓全球受益。
不可否認,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面對種種發展挑戰的方式。舉例來說,2017年哈維颶風(Hurricane Harvey)橫掃美國德州休士頓,救難人員進行搜救時,便使用物體偵測系統和衛星影像技術協助導航。在非洲,演算法則降低了野生動物園中的盜獵行為。
丹麥的緊急電話裝載語音辨識系統,能夠辨別求救者是否心跳停止。距離美國麻州波士頓不遠的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也應用人工智慧,針對一群腦瘤患者進行模擬臨床試驗。這些患者的腦瘤是惡性程度最嚴重的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研究人員使用「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來減少化療劑量。
這些只是人工智慧一小部分的潛力。除此之外,人工智慧已經能夠從心率傳感器的數據偵測出糖尿病的早期徵兆、協助自閉症的孩童管理情緒、引導視障者。若能廣泛使用這些創新科技,對於健康和社會帶來的益處將十分可觀。
事實上,根據我們的評估,若應用人工智慧科技,聯合國公布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都能夠加速達成。
即便如此,上述的人工智慧應用若要帶給世界正面影響,它們的普及程度尚須大幅提升。為了達到此目標,我們必須先認清人工智慧在發展上的瓶頸,並同時降低風險,以確保這些科技能夠帶來助益而非危害。
在發展層面,「數據可及性(data accessibility)」是最主要的障礙之一。機密性高或具商業價值的數據,即便有潛力做為社會公益用途,也往往為私人所有,非政府組織無法取得。再者,許多有用的數據也可能因為官僚慣性而遭到封鎖。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應用的最後一哩路」這項挑戰。
即便數據能夠取得且科技發展純熟,但由於數據科學家不足,人工智慧要在各地廣泛應用困難重重。必須解決技術人才短缺問題,才能夠強化及應用人工智慧的潛能。擁有這些技術人才的公司,應該要投注更多時間和資源於社會公益,鼓勵並獎勵人工智慧專家開發對社會福祉有貢獻的計畫。
這當然伴隨著風險,人工智慧的工具和技術在有意或無意間可能遭到不當使用。
舉例來說,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或資料庫可能摻雜偏見,在應用上讓原已存在的不平等更加嚴重。根據一篇學術研究,臉部辨識系統辨識膚色淺的男性時,錯誤率小於1%,但辨識膚色深的女性時卻高達35%。
這彰顯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開發人工智慧科技時,該如何消除人類偏見?人工智慧還存在另一項顯而易見的風險:有人可能不當利用人工智慧,威脅他人的人身、資訊、財務、情緒各方面的安全。
相關的私人單位和公家部門必須攜手合作,共同解決這些議題。例如,為了讓數據更容易取得,針對以公益為目的所發起的倡議,政府機關和私人單位都應放寬數據使用權的限制。
目前,多家衛星通訊公司已經加入一國際協議,同意在緊急情況中開放使用衛星訊號。全球企業都必須推廣此種數據互依的合作關係,使之成為公司運作的慣例。
人工智慧迅速成為人類發展中的寶貴工具,但若要讓人工智慧完全發揮造福全球的潛力,支持者必須停止炒作,並正視人工智慧應用過程中所面臨的阻礙。
(翻譯:劉子瑄,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AI for Human Developmen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