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地球視角:經濟成長與自然環境 應共生而非互斥

戈梅拉(Maxwell Gomera) 2019年02月10日 07:00:00

 

戈梅拉

 

● 聯合國環境計畫主管

 

2017年11月,在印尼蘇門答臘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宣布了振奮人心的新發現:他們找到一種新的猩猩,讓全世界已知的類人猿動物(great ape)增加到了7種。

 

但是1年後,為了興建預算達16億美金的水壩暨水力發電廠,800隻打巴奴里猩猩(Tapanuli orangutans)唯一的野生棲地被夷為平地

 

興建水壩為印尼發電容量所帶來的貢獻少於1%,但是科學家說興建水壩將會讓這種珍稀的猩猩絕種。

 

這種破壞再次點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自然到底有多少價值?

 

經濟成長 VS 自然環境

 

印尼並非唯一犧牲自然環境換取經濟成長的國家,在21世紀,基礎建設將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大幅成長。接下來的15年,水壩、發電廠及其他建設等基礎建設將會陸續興建或更新,這些計畫的預算將會高達90兆美金。

 

事實上,接下來的15年間所新增的基礎建設將會比現有的基礎建設還要多。自然棲地在基礎建設擴張的過程中遭到破壞也是無可厚非。

 

不過,經濟成長並不必然會破壞環境,能夠促成永續發展的明智選擇依然存在。為了能朝這個方向發展,我們應該要認知到自然的真正價值,讓每個建設計畫都納入環境倫理成本效益分析

 

目前看來,這些做法都尚未落實。

 

許多基礎建設的計畫跟興建都是基於市場評估,沒有考慮自然環境。因此,一場越演越烈的浩劫正在地球上演。「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s)」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人類福祉的基礎所在,如今它的功能正在衰退,水資源遭到汙染、各地水災頻傳、蜜蜂消失導致植物無法授粉。

 

想要改變現狀,我們必須做出合乎倫理的選擇。

 

不管有多少經濟利益,都不該讓重要自然棲地與「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暴露在巨大的風險中。就像世界各國已將童工及奴隸制度棄如敝屣,我們也必須停止對自然永久性的破壞。

 

找出關鍵自然資本

 

部分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這點,並在論述中採納環境成本的概念,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forest)的案例恰好就是明證。

 

在亞馬遜雨林,砍伐樹木讓水蒸氣減少,而水蒸氣正是決定整個南美洲降雨的重要因素。2014到2017年間,乾旱襲擊巴西聖保羅(São Paulo),咸認這些決定降雨的「空中之河(flying rivers)」消失是這場旱災的直接原因,或者至少是原因之一。

 

氣候學家諾布雷(Antonio Nobre)本身就是巴西人,他注意到如果這些「空中雨水幫浦(aerial water pumps)」失效,化為沙漠的地區將會使全南美洲國民生產毛額蒙受70%的損失。

 

當然,找出關鍵的自然資本非易事,若以微觀的角度衡量更是困難重重。

 

雖然保護亞馬遜雨林可以取得共識,但是要告訴大家保護印尼的大猩猩很重要則更加困難。但是,隨著時光流逝,打巴奴里猩猩的棲地消失也會劇烈改變雨林生態,雨林的「生態服務(ecological services)」也會失去功能。

 

再者,因為類人猿動物是與人類最親近的物種,若是其中一種類人猿消失,人類更深入研究人類演化與基因的機會就變得更少了。

 

巨大環境壓力

 

在已開發國家,政府及企業做出了合乎環境倫理的選擇,他們以「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規範經濟成長。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於1992年發布,預防原則即是宣言中的一部分,這個原則強調:環境傷害應該防微杜漸,這樣不僅更為明智,也更為便宜。

 

真正的挑戰來自要把這種想法帶進發展中的經濟體,未來這些經濟體將會大興土木,大舉興建基礎建設。以高速公路為例,到了2050年,新鋪設的道路長達1550萬英里,能夠繞地球超過600圈。

 

新道路超過90%都鋪設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環境壓力已經極為巨大。比如說在亞馬遜地區,5萬3000個礦場就佔了亞馬遜盆地21%的土地。根據報導,在西非的幾內亞(Guinea),由世界銀行資助的水壩興建計畫將會危及一處重要的猩猩保護區

 

坦尚尼亞(Tanzania)政府則是核准在聯合國世界遺產──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Selous Game Reserve)興建水壩暨水力發電廠。

 

停止著眼短期利益

 

人口增加、收入成長都讓人類對基礎建設的需求增加,也讓興建更多基礎建設有了合理的理由。但是如果這股趨勢繼續下去,只著眼於短期的利益會讓所有生命所賴以存續的自然資產消失。

 

為了規劃出更明智的發展計畫,政府及企業必須意識到自然環境能夠幫助經濟活動,還能守護生態系統的完整與人類的健康。畢竟,在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自然並不是毫無價值,我們也無法活在這樣的世界。

 

(翻譯:陳毅澂,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Nature vs. Infrastructur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