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伯格
●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客座教授
● 丹麥哥本哈根共識研究中心主管
● 曾獲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近日紐西蘭因引入世界上第一份旨在將重點從GDP轉向「人民福祉(wellbeing of people)」的福利預算案而廣受讚譽。而那些對GDP指標心懷不滿者,尤其是將環境問題歸咎於經濟成長的綠黨人,將此視為一個令人興奮的新契機,可以令國家將重心從對金錢的追逐轉移到對人們的關懷上。
對更高GDP的追求很容易誤入歧途。
這一計算數值是在工業時代的產物,也包含了許多明顯沒什麼益處的東西。正如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在半個世紀前所指出的那樣,GDP「把為我們家門特製的門鎖以及囚禁那些撬鎖者的監獄都算清楚了」,但卻「並未體現我們後代的健康,教育品質,或者是他們玩耍的快樂」。
然而GDP依舊是指導政府政策的唯一最佳指標,忽視它以支持其他福利措施可能會降低人們的整體生活品質。
毋庸置疑,紐西蘭對福祉的新關注讓人感覺良好:比如政府將在心理健康等關鍵優先事項上投資更多。但除非整個經濟實現成長,正如更高GDP數字所體現的那樣,否則紐西蘭將不得不削減在其他重要優先事項上的預算。
倘若拿不出更多的錢花在理想的政策上,剩下的也就只有良好的意願了。
GDP之所以佔據如此首要地位,是因為經濟成長已經使10多億人擺脫了極度貧困。最近一項含括121國的研究顯示,在過去40年中,最貧窮那40%人口的平均收入成長速度與國民總體收入的速度相當,因此GDP的成長對世上最貧窮的國家是有益的。
但GDP的重要性其實遠遠超出了收入之外。隨著國家越來越富裕,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兒童死亡率下降,政府可以在醫療保健方面實施更多投入。同樣,更高的個人收入使人們能夠為自己和孩子購買優質食品,並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此外較高的GDP也有助於改善教育,因為國家和父母可以負擔得起更優秀的教師和更多的教育資源,兒童在校受教育時間也更長,這也是為什麼人均GDP(GDP per person )較高的國家通常在衡量壽命,教育和生活水準的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上得分更高。
過去30年來,人均GDP的提升大大緩解了全世界的營養不良狀況。經濟成長也使較貧窮的人們能夠使用更清潔的燃料來取暖和烹飪,並獲得水、衛生,電力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服務。
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各類好處也不僅限於那些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
近幾十年來,隨著GDP的持續成長使民眾過上了更好的生活,許多更富裕的經濟體也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人類發展指數得分。
而人均GDP與一個國家在各項環境績效指標之間甚至也存在著很強的相關性。比如作為世界上最大環境殺手之一的室內空氣污染每年都會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因為較貧窮的人經常在室內燃燒糞便和木柴。
但隨著社會愈趨富裕,人們也逐漸承擔得起更為清潔的技術,1990年時室內空氣污染所導致的人命損失占了全球死亡人數的8%以上;現在這個數字幾乎下降了一半。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擺脫極端貧困,室外空氣污染也會隨之惡化,但高收入能推動更為嚴格的政策和法規,環境考慮也將被置於眼前生存之上,最終令室外空氣污染轉而明顯減少。森林砍伐也將遵循類似的模式:由於農業產量提高和態度轉變,富裕國家越來越著手保護和恢復森林。
當然不同的國家支配GDP的方式也略有優劣。
例如儘管人均GDP大致相同,但希臘在人類發展指數上的得分就高於俄羅斯,但各國也只有很小的迴旋餘地,因為資源的可調動量非常重要:希臘和俄羅斯在人類發展指數上的排名高於人均GDP較低的巴西和中國,更比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這類人均GDP墊底國家要好得多。
而或許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人均GDP非常擅長於描述主觀幸福感,這是人類福祉的核心。
當研究人員將GNI(人均國民總收入,GDP的相近指標)與另外5個替代性「超越GDP(beyond-GDP)」指數進行比較時,GNI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性也高於其他大多數計算方法,唯一一個略微超過它的還必須依賴於一個由50個指標組成的複雜陣列。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經濟活動及創造的富裕確實使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變得有價值。
事實很簡單:更多的錢可以換來更多的機會,紐西蘭對福祉的關注或許有著最大的善意,但如果GDP不增加,政府也拿不出那麼多資金來資助宏偉計畫,也只能得到與原本可能實現的狀況相比更低的整體福祉、更差的環境表現、以及更弱的人力資本。
(原標題為《Why GDP Still Matte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