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爾
● 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
● 澳洲國立大學核不擴散、裁撤事務中心總監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決定剝奪喀什米爾(Kashmir)的特殊地位,使得當地有爭議的穆斯林占多數領土、擁有相當大自治權的權力瞬間消失,同時,印度更將直接統治地位低於境內各州的兩個聯邦領土。
喀什米爾根據印度憲法第370條授予的特殊地位對促進70年前加入新獨立的印度至關重要,改變與巴基斯坦所宣稱的領土關係過程中,印度政府破壞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莫迪政府非常清楚,此舉在喀什米爾和巴基斯坦不會受到歡迎。宣布前,印度先在當地部署了數千名士兵,宣布後,則對居民實行宵禁、疏散遊客和朝聖者、軟禁的著名當地政客、並強制媒體和電信停止服務。
但是,正如大多數印度反對黨成員所承認的那樣,莫迪政府在喀什米爾地區抵抗數十年暴力的抵抗能力有限。
不幸的是,巴基斯坦已「堅決地(unequivocally)」拒絕此舉,稱這是非法行為,承諾「動用所有選項(exercise all possible options)」來對抗它,引發兩個核武國家間另一次的軍事衝突。
有關喀什米爾爭端為何如此棘手有三個原因,況且,印度單方面企圖使局面轉變有利自身的作法可能行不通。
第一個原因與身份有關。
喀什米爾代表了1947年創建巴基斯坦的印度分裂的未完成事業。一方面,當初穆斯林占多數的印度省,與巴基斯坦作為所有印度次大陸穆斯林家園的存在,自相矛盾,另一方面,失去印度唯一的穆斯林占多數的省份也將破壞印度的核心身份,並使其餘的1.8億穆斯林人口受到傷害。
喀什米爾處於這些相互衝突中,因為與其他前領主國不同,喀什米爾加入了印度聯盟,但沒有與之合併,過程中,除了國防,外交和通信之外,喀什米爾在其他事務上獲得了自主權。
根據1954年增修的印度憲法第35條A款,喀什米爾公民獲得了額外的特殊權利和特權,包括財產所有權和政府工作。
其次,巴基斯坦有意願和手段,基本上無限期地(或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製造小規模的動亂,但清楚明白將輸了這場全面戰爭。印度知道它可以在戰場上擊敗巴基斯坦,但不能決定性地削弱後者恢復跨境入侵的能力。
這種軍事平衡自然會導致僵局,而不是決定性的解決。
最後,印度實際上被困在一個由自己製造的政策難題中,對印度選民而言,政府聲稱根本沒有爭議。它堅持認為,喀什米爾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談判。
但對世界而言,印度領導人點出了巴基斯坦在支持發動恐怖主義襲擊印度的聖戰,巴國拒絕將這個問題的討論進行國際化,就在最近宣布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提出調解喀什米爾爭端的幾周前,莫迪竟斷然拒絕,重申任何有關該議題的討論都只涉及印度和巴基斯坦。
在攻擊停止前,印度拒絕與巴基斯坦接觸,這種立場將印度推向了角落,但是由於國家特性,巴基斯坦關閉了談判大門,這是由於巴國乃由軍方而非文職政府決定包括喀什米爾在內的關鍵政策。
巴國軍方選擇的政策一直是利用喀什米爾叛亂作為努力「千刀萬剮印度(bleed India with a thousand cuts)」的一部分。
然而,在某種程度上,由於莫迪的民族主義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統治的政府威脅,印度正在失去其所需要的信譽。BJP政府的宗教沙文主義及對喀什米爾衝突的處理嚴重損害了印度的聲譽。
儘管如此,鑑於巴國一貫支持聖戰分子,對巴基斯坦國際地位的損害更加極端,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2011年發表了著名的警告,「巴基斯坦無法將蛇留在後院,指望只有鄰居被咬傷(Pakistan could not keep snakes in its backyard and expect only its neighbors to be bitten)」。
印度洶湧的印度民族主義,喀什米爾對印度政府的不滿,巴基斯坦支持的印度喀什米爾聖戰組織擅長混用戰術(hybrid warfare),印度對巴基斯坦的報復性軍事打擊的新常態,以及不斷增加的核武存量,已使喀什米爾成為一個火藥庫。
印度撤回喀什米爾特殊地位的決定有可能成為點燃它的火花。
印度不應該推行這項危險政策,而應該同意巴基斯坦將實際的國際邊界變成官方的、開放的、讓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均可自由地旅行的地區。這將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增加市場一體化以及從旅遊業到環境管理等一系列領域的合作。
透過促進共同繁榮,這一步驟將使印巴兩國能在社會保障、福利和經濟發展方面進行更多投資,更在南亞進行更緊密的整合。
印度在全球突出的地位上佔據一席之地,但只要它的另一隻腳陷入與巴基斯坦衝突的泥潭中,它就無法繼續攀頂。
(原標題為《India’s Bad Bet in Kashmi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