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
● 中國經濟學會前會長
●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
8月初,中國人民幣匯率突破了人民幣7元兌換1美元的兌匯門檻,雖然投資者仍在消化這一事件的意涵,但美國總統川普政府(Trump Administration)將中國稱為「匯率操縱國(currency manipulator)」,震驚了全球市場。
至少可以說,這個稱呼是荒謬的,因為中國不符合美國政府作為匯率操縱國的標準。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讓人民幣降至7元以下,這與貿易或貨幣戰爭沒什麼關係。
相反,它卻代表了中國人民銀行在改革中國不靈活的匯率制度方面,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的確,中國人民銀行確實在外匯市場進行了長時間的干預。例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它將人民幣與美元實際掛鉤,這是恢復該地區金融市場穩定的關鍵因素。
2003年以後,中國人民銀行也進行了干預,防止人民幣升值,因為市場擔心人民幣走強會損害中國經濟成長,中國在2005年再度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波及中國後,中國才在2010年採取了匯率制度,國際貨幣基金(IMF)將其歸類為「試圖討好的安排(a crawl-like arrangement)」。
然而,自2014年底以來,人民幣升值壓力已然減弱,201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將由前一天的收盤價確定,試圖從軟掛鉤走向浮動匯率制度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不幸的是,由於此舉不利,市場反應過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3天就下跌了3%,中國匆忙放棄了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隨後努力穩定人民幣的匯率,並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花費了1兆美元的外匯儲備來支撐人民幣匯率,部分經濟學家批評人銀浪費儲備以促進資本外逃和套利交易(其中,投資者以低利率貨幣借錢再購買高收益率的資產),然而,大多數人支持干預,理由是它阻止了人民幣值的自由落體,也預防引發金融危機。
2017年初,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接近7元,引發了中國人民銀行是否應該放手跌破此關卡的爭論。此後,「保7」成為心理門檻,每當匯率接近這個水平時,中國人民銀行就會設定一個高於市場匯率的人民幣中間價,以表明它不會允許該匯率低於7元。
市場製造商往往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前瞻指引調整報價,並降低折舊壓力。
在川普政府宣布計劃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3000億美元產品開徵10%的報復性關稅後,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再次跌至7元,不受徵稅影響。然,8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並未如市場預期那般為人民幣設定更高的中間價。
投資者認為這是一個跡象,表明這次中國人行將允許匯率突破7元的門檻,這也正是人行所為。
中國人民銀行為何選擇這一時刻?我的理解是,人行多年來一直在計劃擺脫人民幣不靈活的匯率制度的束縛。
一次又一次的推遲,人行必須在某個時刻邁出決定性的一步,最近,當機會再度出現時,中國人民銀行可能認為已可讓人民幣跌破7元,而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害。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的豪賭似乎已獲得回報,但中國政策制定者仍然擔心(人民幣的)過度貶值。事實上,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再次試圖透過在離岸市場(the offshore market)發行人民幣債券來支撐貨幣,並利用所謂的「反周期因素(countercyclical factor)」將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設定在高於預定的水準。
「中間價定價規則(central parity price-setting rule)」顯示人行對人民幣幣值走強的偏好,對於那些數十年來始終主張過渡到「自由浮動匯率制度(a free-floating exchange-rate regime)」的人來說,這些最新的干預措施就是中國官方猶豫不決的另一表彰。
一般而言,政策制定者應盡可能讓市場決定人民幣的匯率,無論貨幣面臨走升或走貶的壓力,但,中國不應該允許人民幣呈現競爭性貶值,以獲得貿易優勢,這不僅對中國的貿易夥伴不公平,也會破壞中國己身的長遠利益。
因此,川普政府顯然選擇了錯誤的鬥爭:指責中國操縱貨幣,至少在匯率方面,美國的無知是驚人的。
(原標題為《The Renminbi’s Bid for Freedom》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