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濤
●香港證監會前主席
●現為中國清華大學兼任教授
肖耿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甫於10月1日慶祝建國70周年,典禮上非同凡響的大閱兵與群眾遊行在在展現中共治下的中國突飛猛進。儘管道阻且長,但中國截至目前的表現加上一應俱全的資源,想必是游刃有餘。
中國一路走來碩果頗豐無庸置疑。
中國在過去40年一步步崛起為主要經濟體,更是經濟持續擴張(sustained expansion)的最佳紀錄保持人。政府在基礎建設、科學技術、教育與醫療領域砸下重本投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節節攀升。
然而,中國2019年第3季的年成長率僅6%,創下繼1992年3月統計以來的歷史新低。要想刺激景氣回升有一定難度,尤其是當前全球都面臨同步趨緩(synchronized slowdown)的狀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釋出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預測,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跌至3%,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數字。
再者,在美國帶頭排擠下,世界各國漸漸拒絕與中國來往。
美國總統川普發起貿易戰,無疑是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而非潛在合作夥伴。美國國內甚至有人高呼世界這兩大經濟體應徹底「分道揚鑣(decoupling)」,除非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與外交政策能夠作出實質改變。
美國大行保護主義之道下遭殃的可不只中國,印度、歐盟與其他國家都是「榜上有名」,除了美國虎視眈眈外,趁全球化一舉崛起的中國,現下也要面對各國對全球化的反彈,處理變幻莫測的地緣政治與經濟變動。
中國領導人一方面鍥而不捨強調國際貿易合作大好利多就是要抵擋這股反彈勢力;另一方面更是再三保證履行結構改革與開放等承諾。
最近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報告顯示中國仍大有可為。
中國佔全球貨品貿易11%,服務貿易卻只有6%,可見若是加大力道促進服務貿易,對中國經濟成長應是一大助力。此外,中國的外資銀行業、有價證券與債券市場一直低於6%。
2018年中國出遊人次達1.5億,佔全球移入人流(global migrant inflows)僅0.2%。
據MGI估計,假使中國與世界的來往與日俱增,那麼將有望在2040年前為全球經濟增值22兆至37兆美元。特別是中國將受惠於進口成長(3兆至6兆美元)、服務業自由化(3兆至5兆美元)、金融市場全球化(5兆至8兆美元)、全球公共財合作(3兆至6兆美元)以及科技與創新流動(8兆至12兆美元)。
這不代表中國要靠世界賞飯吃,至少不如川普和他的策士所言,改革開放確實對中國及其交好國家有利,但近來頻頻交火的貿易戰也凸顯中國的經濟韌性。
事實上有鑒於中國市場之龐大,即使少了對外貿易,僅是國內的競爭也足以驅使經濟成長。鮮少有規模夠大的經濟體可以同時測試不同的發展模式,因為多少都會對制度帶來系統性衝擊,不過,這就是中國今時今日在做的事。
中國長期施行政策試驗與調整計畫,讓各大城市相互較量以此發展突破。
現在中央政府更極力培養規模更大的城市集群(urban cluster),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遍及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沿岸九座城市、香港、澳門)、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京津冀城市群等,並藉此作為進一步試驗與競爭的平台。
一方面有賴國內的高儲蓄率,中國的財政和貨幣刺激能大展身手外,中國領導人也比以往更有信心不讓外國勢力對國內政策指手畫腳。西方可以預期中國將堅守「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的謀略,以此追求更高的效益,並著手進行困難重重但不可或缺的改革。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路途上,維持社會及政治穩定依舊會是中國的首要任務,畢竟這是經濟要長久發展的先決條件。
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德里克(Dani Rodrik)觀察所言:「賦予國家過多的權力凌駕在社會之上將造成獨裁專制(despotism);而當社會超越國家的約束則會導致無政府狀態(anarchy)。」以中國的現況來說,更強勢的政府才能確保更大規模的開放不會帶來動盪、貪腐等問題。
現下以美國為首的單極全球秩序(unipolar global order)正在急速崩解中,這可不是各國樂見如此,實在是因為霸主非得對著幹,搞得全球現況慘不忍睹。然而,當前中國或任何國家能做的只有因時制宜,維持國家內部穩定,同時防止外部勢力強行施壓違背本國利益。
(翻譯:盧思綸,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China Adjusts to the New World Orde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