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蘇
●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 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
2008年無預警的金融危機、隨之持續發酵的經濟放緩、傳統貨幣及財政政策欲復甦經濟卻失敗,以及我們現正目睹的全球貿易裂痕,這些都令眾人對傳統經濟學普遍感到不安。
正如格里伯(David Graeber)評論斯基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的新書《貨幣與政府:經濟學的過去與未來(Money and Governmen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Economics)》的書評中所言:「人們越發覺得……經濟學領域不再合乎需求。」
吾人無欲提出特定的批判或解決方案,而是想請大家關注評估經濟學時必然遇到的基礎問題。評估經濟學如此具挑戰性是因為該領域本質上即為科學與常識奇異的混合體。
這就是政治人物屢犯政策錯誤的根本:他們認為經濟學全屬常識。
與大多數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家所言會影響他們的研究,這是另一項挑戰。試想這個問題:人們經常抱怨經濟學家沒有能力預測股市崩盤或匯率波動。現在,假設擁有這般能力的經濟學家確實存在,只要她預測下個月股市會崩盤,股市不必等到下個月,一定會馬上崩盤,因為人們會立即拋售股票。
此外,立即崩盤唯一的理由很可能就是出自經濟學家的預測。邏輯上,能提前預測崩盤並展現這項能力的經濟學家不可能存在。
然而,人類必須認識到,傳統經濟學及更廣泛的社會科學都未能妥善幫助應對日新月異的世界及其主要議題,如數位革命、市場波動、氣候劇烈變遷及民主倒退。
吾人不可否認,嚴謹的實徵研究已使經濟學成為當今的重要研究領域。
與此同時,我們現在也該反思經濟理論。經濟不景氣與政治體制崩潰對該領域的基礎拋出重大質疑,經濟理論最大的突破發生於動盪時期也就不足為奇。正如我在他處所寫,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Stanley Jevons)便是在工業革命後隨即對價格如何形成以及商品和服務如何獲得價值提出影響深遠的洞見。
正如他1860年在寄予其弟的書信中寫道:「我現在無法心平氣和地讀這個議題的其他相關書籍。」這便是邊緣革命(marginalist revolution)之始。瓦拉斯(Léon Walras)等人緊隨在後,為經濟學做出開創性的貢獻。
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後的10年左右象徵另一個充滿突破的時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梭羅(Robert Solow)回顧他1930年代後期的高中時代時寫道:「對那時的我們來說,這是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的社會中政治和經濟都失靈,但沒有人真正知道該如何解釋或解決。」
這段時間還有幾部劃時代的著作出版,如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年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及希克斯(John Hicks)1939年的《價值與資本(Value and Capital)》(1939年)。
這並非巧合。
吾人所處的時代相似:梭羅的言論在現今一如在1930年代時重要。唯一不同之處是,我們身處全球化程度更高的時代,因此經濟萎靡已不再被局限於美國及其他某幾個較發達的經濟體,而是會擴及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
這類時代需要科學領域進行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以試圖解決問題。所有科學,包括經濟學,都是基於假設。這些假設中有許多都被明訂為定理。但是除此之外,各領域都有某些根深蒂固的假設,是連該領域學者也沒有意識到的。這些就是所謂「基礎架構假設(assumptions in the woodwork)」。
你甚至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它們的影子。晚餐聚會上,主人問你有沒有什麼不吃的而你回答沒有時,你便假設棍棒和石頭不在食物的討論範圍內。在跨文化情境中,你時不時會驚訝地注意到這些潛在的假設。
歐幾里得幾何(Euclidean geometry)是透過明確寫下一系列定理發展而來,但該典範中沒有寫下來卻至關重要的假設是一個平坦而水平的表面存在。因此,歐幾里得幾何無法完全適用於所有不同世界,包括我們所居住的球形世界。
瑞士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18世紀時意識到這點,研究典範於是開始轉往非歐幾里德幾何(當然,在自己所屬的領域外產生另一個與之抗衡的領域仍是一項令人驚嘆的成就)。
如今,基礎架構假設正阻礙我們理解並描繪我們身處的以數位科技構築且高度相互連結(inter-linkage)的新世界。在這個階段,經濟學需要人類檢視基礎架構假設。
「常態科學」必須持之以恆,但現在也是時候重新審視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了。
人類必須超越純粹的統計規則來理解問題,如貨幣世界是如何影響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必須探討經濟學如何影響政治上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回頭影響經濟學。
同時也必須認識到,經濟行為不僅受價格和法規作用,也受銘刻人心且能左右個人選擇的社會規範影響,透過這些個人選擇,社區、國家及世界福祉便掌握於人類手中。
(翻譯:曾文怡,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What Should Economists Be Doi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