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威爾
● 世界經濟論壇董事會成員
逾180國(及地區)境內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舊稱武漢肺炎)案例,全球確診人數超過了250萬,猶如巨大的風暴前緣,此危機不僅癱瘓醫療系統的可能,更會以不可預測之形式衝擊兒童照護、教育、就業及交通等面向。
對於國家領導者,問題則是:他們是否能夠挺過這個史無前例的跨國界危機。
解決此危機需要先認知兩條基本原則;第一,大傳染病等全球危機影響著不只有國家,也有地方層面。第二,沒有國家可以憑一己之力阻止類似事件發生,或減輕負面影響。
可惜的是,許多領導者似乎不清楚這些原則。
他們的唯一共識是:以大刀闊斧的經濟措施為當務之急解決如此嚴重且持久的供給、需求衝擊,但在實行這些措施前,每個社群都面臨著考驗。
面對前述挑戰,政府及企業可以先認識(甚至強化)自身的「韌性(resilience)」,一個歷來與工程壓力測試連結的詞彙。
在經濟大衰退後,「韌性」成了解決全球金融危機的核心概念。例如,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2013 年的《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 Report)中,韌性被定義為「壓力後復原迅速、可承受壓力提升、受壓力影響較小」之能力。
報告也強調,「全球危機可以在多個國家同時出現,並傳播到相互毗鄰、基礎類似或依賴相同重要機制的國家。」此論壇提出了一創新的體系來評估金融韌性。
利用質量及數量的指標,診斷工具就像 X 光般幫助國家決策者偵測全球危機的弱點,若使用傳統風險評估的方法,這些危機可能無法被發現。
(尤其是地方層級的) 領導者需要知道,在面對無法被預測或因認識不足而無法被有效解決的危機時,韌性特別重要,最好的方法是避免單獨檢視這些危機。
反之,領導者需要具備系統性的思維並且通過多層次的過程以找出危機。
領導者現在需要把國家想像成由許多小系統組合而成的系統,此系統又屬於另一個會影響國家韌性的大系統,全球危機對許多事情帶來深遠影響,例如政治家治理的能力、政府企業關係、政府支出及實施改革的效率、民眾的信任、反貪腐措施與增進企業表現的服務條款等。
與測試建築物在風暴中的抗壓性不同,要預測新冠肺炎所帶來的壓力是個沒完沒了的任務。
醫療及教育等系統均過於複雜而無法用數學計算得出風險及後果,但系統性的思維可以藉由考慮一個國家的穩健性(robustness)、備援性(redundancy)、機敏性(resourcefulness)、應變性(response)及復原性(recovery)等來提供評估韌性基礎。
上述定義是有優先順序的。
「穩健性」代表將故障保險機制及防火牆納入國家重要網路中並將決策指揮鏈模組化以應對多變情勢;「後援性」則要求具備多餘產能及後備系統以確保重要基礎設施、機關的核心功能在危難中仍能正常運作;「機敏性」則是彈性適應危機幫助產業及社群建立互信並協力解決非預期事件的能力;「應變性」則指涉能夠快速動員並從社會各面蒐集相關資訊而分享的能力;「復原性」則是在危機過後仍能夠維持一定運作常態的能力。
可見,領導者提升韌性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必須得到民眾信任以期有效率且有效果地行動,私部門應配合政府以確保地方性的準備程度及應變;另一種提升韌性的方法則是讓公民社會成為政府貪腐、揮霍行為及透明度的監督者。
世界經濟論壇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的的「應對新冠病毒行動平台(COVID Action Platform)」正在動員保護世人的生命及生計安全,並提升世界各地相似作為的成效。
對於面對嚴重新冠肺炎疫情的各國,吾人所目睹的團結心、同理心及合作是對地方韌性力量的最佳見證。
對於尚未受到嚴重衝擊的國家,領導者是時候有所作為了。
(翻譯:吳林祥,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Boosting Resilience to COVID-19》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