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坎坡
● 哥倫比亞央行理事
● UN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委員會主席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聯合國成立75年之際,世界正陷入前所未見的混亂。新冠肺炎已奪走近一百萬條人命,疫情卻仍未見趨緩;全球經濟面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從水災到野火,異常嚴重的天災肆虐許多國家。長期以來身為多邊合作主義主要倡議者美國,如今卻拒絕履行,甚至轉而對抗盟友及伙伴。聯合國,以及其所努力的「全球團結」此一信念,在當前顯得格外重要。
聯合國成立於三大支柱之上,第一是和平。和平的首要目標是避免世界大戰的發生,以國際聯盟的慘痛經驗作為借鏡。聯合國成立於冷戰前期,是各國間對話的重要論壇;柏林圍牆倒塌後,聯合國是協助許多國家建造和平的重要角色。
第二大支柱是人權,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首次規定了所有國家皆有義務維護包含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基本權利。儘管聯合國為保護這些權利而建立的機制並非完美,但毫無疑問地《世界人權宣言》是使人權成為國際優先事項的重大里程碑。
第三大支柱是發展,《聯合國憲章》提及,成員國致力於「促成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改善民生」。此議程涵蓋降低國家間不平等的目標,包含二戰後議程的重點—去殖民化。
為了促進區域發展,聯合國在1947年至1973年期間設立了五個區域委員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這項活動也隨著1965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成立而更受重視。此外,1961年1月,聯合國決定將1960年代作為其第一個「十年發展計畫」,該計畫亦為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所提倡的。
作為議程的重點之一,聯合國尋求支持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全球經濟體系,以實現共同進步。在去殖民化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開發中國家也加入聯合國,聯合國進而成為討論議題與落實世界經濟秩序改革上,最重要的平台。成立於1964年的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也支持這項變革,此會議的一項成果便是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引入針對發展中國家給予「特殊與差別待遇」。
不久後,聯合國更是擴大重心,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獲得足夠資金。獲得國際貨幣組織與世界銀行的支持,上述重點成為2002年於墨西哥蒙特雷(Monterrey)舉行的發展籌資國際會議的核心議題。為求進一步的發展,聯合國更是舉辦了兩場會議,分別是2008年的卡達多哈(Doha)以及2015年的衣索比亞阿的斯阿貝巴(Addis Ababa)會議。如今面臨新冠肺炎危機,聯合國秉持同樣信念,支持以資金援發展中國家。
然而經濟成長只是發展的一部分。1978年國際勞工組織研究定義,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基本需求」為食物、衣物、住處、教育與大眾運輸,人們這才意識到發展涵蓋的範圍不僅限於經濟層面,促成《人類發展報告》中「人類發展」概念的產生。
柏林圍牆倒塌後,許多國際會議進一步凸顯人類發展的重要性,舉例而言,1995年舉行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商定了《北京行動綱要》,可說是倡議女權行動中最積極的。2011年1月成立聯合國婦女署,以近一步提倡落實這些目標。
聯合國婦女署與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糧食及農業組(FAO)等組織的成立,皆反映了聯合國對社會發展的承諾。國際勞工組織(ILO)亦納入聯合國體系中。另外一個核心組織則是1972年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中成立的聯合國環境署。此後,舉凡是1992年於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環境與發展會,或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COP21)等由聯合國主辦的會議,皆以各種協議來對抗氣候變遷、保護生態多樣性,以及阻止沙漠化。這些組織是代表我們維持地球可以繼續居住的最佳希望。如今,在氣候變遷影響加劇的狀況下,這些努力的重要性不能被誇大其詞。
事實上,「永續發展」正是聯合國所提倡的觀念,健康的長期性發展需被納入經濟、社會與環保議題。2000年,聯合國率先制定千年發展目標,又於2015年制定永續發展目標,這兩項目標是全球推展永續發展時所依循的框架。
聯合國的影響力舉足輕重,更重要的是聯合國體現了人性最好的一面—相信所有人類應享有基本的尊嚴,且唯有透過人類共同努力才能實現。聯合國成立75年之際,從美國開始,全世界必須重振此信念,並重申對多邊主義的承諾。
(譯者:蔣維珊,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Celebrating 75 Years of the United Nation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