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伯格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客座教授
●丹麥哥本哈根共識研究中心主管
●曾獲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改用省電燈泡、用冷水洗衣服、少吃肉、做回收、還有買電動車。我們被氣候活動者、環保人士還有媒體轟炸,告訴我們每一步該怎麼做才能對抗氣候變遷。不幸的是,這些呼籲反而讓全球暖化的挑戰顯得不重要,而且讓我們的注意力從克服全球暖化真正需要的科技和政策層面失焦。
舉例來說,英國自然生態紀錄片節目主持人、也是環保運動倡導家的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被問到個人願意為氣候變遷做出什麼努力時,他發誓會在手機充電器不用的時候拔掉插頭。
艾登堡的立意良善這點無庸置疑。但是就算他一整年都持續拔掉插頭,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及英國人一年平均碳排的兩千分之一。再者,充電佔手機每年耗能量的不到1%,剩下的99%是用來生產手機本身,以及數據中心、基地台的運行。其中幾乎所有的過程都嚴重依賴石化燃料。
絕不只有艾登堡一個人堅信這些小動作就能為氣候帶來有意義的改變。事實上,很多聽起來更大規模的行動,能夠減少的碳排量都十分有限。例如,環保主義者不斷強調停止吃肉和停止使用石化燃料汽車的必要性,雖然我自己是個素食主義者、也沒有車,我認為人們還是得誠實面對,這些舉動到底能達到多少成效。
要成為一個素食者其實不是那麼容易。一個大型的美國問卷調查顯示,84%的民眾沒有成功,其中大部分的人在一年內就失敗了。但一個系統性同儕評閱的研究表示,就算他們成功成為素食者,這樣的飲食習慣能減少的個人碳排量約為540公斤,也只不過是一般已開發國家居民碳排量的4.3%。此外還有「反彈效應」的問題,也就是那些買便宜素食省下來的錢,會被花在其他造成額外碳排的商品和服務上面。若是將這些都列入計算,完全成為素食者只減少個人總碳排量的2%。
同樣的,電動車被認為是對環境友善,但產出電動車所需的電能幾乎都會使用石化燃料。而且生產電動車的能源密集電池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一台電動車啟用後400公里(249英里)的範圍內碳排赤字顯著,只有在開了六萬公里以後才會開始減少碳排。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把電動車當作備用車,開的距離比起燃油車還要短得多。
儘管每台車都有高達一萬美金的補貼,電池供電的電動車在全球十億交通工具中仍然佔不到0.33%。國際能源署預估,若維持政策施壓和補助金,到了2040年,電動車大隊會擴大到佔全球車輛的15%,但即使如此,減少的碳排量仍只有全球的1%。
就像國際能源署執行長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所說:「你如果認為電動車可以拯救氣候,那你就大錯特錯了。」2018年,電動車在全球減少了四千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讓全球溫度在世紀末時減少上升攝氏0.000018度,也就是比攝氏十萬分之一度多一點點。
即使集合眾人力量,個人行動對付氣候變遷能實現的程度仍十分渺小,因為便宜可靠的能源就是支撐人類繁榮的基礎。現在石化燃料能滿足全球81%的能源需求。而且就算2015年巴黎協定的氣候政策在2040年全數達成,石化燃料仍會佔全球能源使用的74%。
我們每年花1290億美元補助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試圖引誘更多人使用今日這種沒效率的科技,然而這些能源只佔全球能源需求的1.1%。國際能源署預估到了2040年,在我們花了3.5兆美元的大把鈔票在補助金上之後,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能提供的仍不及我們能源需求的5%。
這實在是很可悲。要在不減少經濟成長的情況下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的遠大於個人行動。已開發經濟體裡的中產階級相信自己少吃幾塊牛排、開豐田的Prius電動車就能減緩氣溫上升是非常奇怪的。要對付全球暖化,我們必須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做出集體改變。
當然,任何想要成為素食者或是買電動車的人都該付諸行動,為的是減少殺生或是節省家戶電費這樣合理的理由。但這些行動並不能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
民眾能做、且真的能形成改變的一項個人行動,就是要求大幅增加綠色能源研究和發展的資金,如此一來這些能源資源最終才會變得夠便宜,便宜到能和化石燃料競爭。這才是能真正幫忙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法。
(翻譯:林可晴,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Empty Gestures on Climate Chan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