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風系列》導言—風生水起雲飛揚

錢亮均 2021年10月27日 10:00:00
風力發電在台灣發展將近20年,與社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邱家琳攝)

風力發電在台灣發展將近20年,與社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邱家琳攝)

從小我們聽許多傳說和故事,有希臘的普羅米修斯盜火,石器時代的燧人氏鑽木取火、富蘭克林在大雷雨中放風箏取電等,觸動人類開啟能源之鑰,善用風火雷電等大自然資源,已成了重要的生存法則。

 

早期觸碰它,有如向天公借膽的行為,如今大都能瞭解這是老天爺給予我們最好的生存禮物,有如蘇東坡在赤壁賦中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能源一直存在,只是啟用的方法不同,早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且無盡藏也的方式,已出現變動,燃燒柴、煤、油、氣等熱轉換,並不是沒有竭盡,還會因燃燒帶來空氣汙染,台灣死於肺線癌人數年年高昇就是明證,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利用風力、太陽能產生電力,善用資源,產生環保無汙染的綠電,盼為台灣環境和生活尋求解方。

 

然而綠能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氣候保護的環保層次上,因為技術進步帶來成本的降低,且營運期間完全沒有燃料成本,讓更多人注意到綠電的經濟性效果。此外,更另外界意想不到的是,這幾年綠電居然漸漸擔負起台灣產業外銷的關鍵角色:企業如果沒有購買綠電,他們的產品可能賣不出去。然而目前台灣的綠電市場仍是供不應求,有太多的台灣企業想要買綠電而不可得,甚至擔心綠電不足恐怕會拖累企業競爭力。

 

然而再生能源分散型電力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們其實和社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綠電的設置深入地方,如何能夠與社區共存共榮,成為台灣綠能可否大幅發展的重要關鍵。

 

在台灣,風⼒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的發展將近20 年,究竟社區民眾是如何看待朝夕與之相處的再生能源電場的?再生能源是否真的對社區的生活造成衝擊與影響?再生能源業者與社區應該如何溝通?再生能源電場是否可能促進社區發展?或者只會對社區帶來傷害?本刊將進行一系列的專題報導,深入瞭解再生能源電場與社區的實際關係,以及試著梳理問題的所在,以期如何提高社會共識,讓台灣的能源轉型可以順利圓滿的推動。

 

本刊第一波報導內容將先以陸域風電場為主,⾛訪全台灣各縣市已設置風機的村落、社區,深入訪問和風場共存的社區居⺠、區公所、村⾥⻑;也訪問學者專家探討陸域風機最引人憂慮的噪音及振動或炫影問題,並試圖瞭解這些問題能否有解方? 

 

走訪過程,獲悉早期沿海村落居民,不少自稱住在「風頭水尾」吃飯配沙的地方,有如被上帝遣忘,如今是否能因新能源引進帶來另一番景象?讓岸上陸域風機、太陽能,與水中的離岸風電,讓地方可以「風生水起」,讓新能源的春風,可以吹拂台灣這片綠⾊⼤地?請看以下我們的系列報導。

 

 

 

看更多《望春風系列》報導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