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局面臨必須改革的關鍵時刻

局外人 2022年03月23日 07:00:00
參謀本部情報次長楊靜瑟接任軍情局局長。(本報資料照片)

參謀本部情報次長楊靜瑟接任軍情局局長。(本報資料照片)

上個月底媒體披露軍中人事異動,指出國防部參謀本部情報次長楊靜瑟中將即將接替羅德民中將成為軍情局局長,果不其然,3月1日的人事命令證實此一人事異動,楊靜瑟中將成為繼葛廣明、彭勝竹之後第三位出任軍情局局長的空軍將領,而前任的羅德民中將調任陸軍教準部指揮官,由於他的任內諸多作為引發爭議,有媒體認為他的調任是「安全下莊」。無論如何,3月1日之後,軍情局迎來了一個新的局面。

 

如何看這項人事任命

 

對於此項人事任命,或許可以視為國安方面及國防部主事者改變以往的作法,不再將從未有過情報業務經歷的將領以「情報素人」之姿空降至軍情局擔任局長。過往許多前例已經證明,軍情局局長若由曾具有情報業務經歷者出任,表現上相對是較佳的;反之,則容易出現難以進入狀況,甚至衍生出許多問題,如前任軍情局局長羅德民任內的爭議不斷就是一個顯例。

 

甫上任的楊靜瑟局長曾擔任駐外武官、空軍情報處處長及參謀本部情報次長等職務,雖然這些經歷跟以諜員情報為主的軍情局相較仍然有所差異,但是有情報業務經驗跟資歷,對於領導軍情局而言,是一個正面因素。

 

今日的軍情局已經到了改革的關鍵時刻

 

儘管如此,楊靜瑟局長所接掌的軍情局是一個急待改革跟轉型的情報機構,正如筆者之前在《上報》多次為文所指出的那樣,軍情局在對中諜員情報的大幅萎縮、難以讓更多的民間人才產生加入軍情局的熱誠、無法與時俱進的公眾形象......等種種負面因素,使得軍情局深陷沉疴難起的頹態。

 

軍情局的困境也反映在它的年度預算的逐年減少,從1980年代末期的三十多億元降至近年的十億元;在軍情局的表現不若以往的情況之下,甚至曾經傳出軍方考慮裁掉軍情局的風聲。軍情局的困境是退休幹員跟現職幹員都為之蹙眉長嘆,從署名「有心人」的退休軍情局幹員對於筆者拙文的投書回應,突顯出軍情局圈內人士對於軍情局現狀的無奈跟危機感。

 

楊靜瑟所要面對的問題

 

今日軍情局面臨的沉疴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要甫上任的楊靜瑟局長對這些沉疴作立竿見影的改變,未免強人所難。但是楊靜瑟局長在職權上仍然可以改善若干急迫的問題。

 

 

依筆者的淺見,楊靜瑟局長所要面對的問題包括:

 

一、如何重振對中諜員情報?

二、如何重塑軍情局的公眾形象?

三、如何在徵才、留才上做出更多努力?

四、如何改革軍情局的結構?

 

筆者就上述問題在下列分別加以說明:

 

如何重振對中諜員情報?

 

軍情局對中諜員情報的低迷,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長達20年的禁止「基幹赴陸」措施,也就是不再派遣軍情局幹員進入中國境內,隨著中國數位監控體系的建立,使得即使重新鬆綁「基幹赴陸」也難以發揮太大成效。

 

在難以「打入」的情況之下,就只能靠「拉出」的方式招募中國體制內的不滿現行體制者,不過在中國高漲的官方民族主義氛圍之下,如何說服這些反體制者願意合作?以及如何在中國境外接觸?如何驗證這些合作者的情報真偽?更重要的是,如何從中國官方民族主義籠罩的中國體制內辨別並找出這樣的協力者?在在都是考驗軍情局的判斷能力。

 

對此,軍情局是否該思考積極結合政戰單位、民間研究者,共同找出這些切入點,提升對中情報作戰及心戰的成效?

 

而根據目前的情戰環境,是否應該改變情戰人員的招募條件及培訓內容?這些同樣是該檢討的方向。

 

如何重塑軍情局的公眾形象?

 

軍情局不能繼續將自身形象定格在戴笠跟中日戰爭的作為,而是應該與時俱進的展現出更新潁的公眾形象。試問軍情局是否思考過善用社交網站、媒體、影劇、文學等媒介重塑公眾形象並推廣民眾對於情報事務的認識?還是繼續禁錮在「我們是寫歷史的那張白紙」的格言而自我設限?

 

軍情局不能繼續將自身形象定格在戴笠跟中日戰爭的作為,而是應該與時俱進的展現出更新潁的公眾形象。(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即使是面對軍情局的過往,如對待早年被俘歸來人員的補償、公開肯定其功勞及當年境外殉職者的安葬等歷史責任問題,乃至於轉型正義問題等等,同樣影響著軍情局的公眾形象。

 

軍情局是否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坦然面對重塑自身公眾形象的必要性,讓公眾看到軍情局改變自身面貌的努力呢?

 

如何在徵才、留才上做出更多努力?

 

在2013年的軍情局招考會上,媒體報導呈現出這樣的景象:

 

「軍情局方面對情報工作的高風險避重就輕,而對情報事務幾近一無所知的考生及家長則關心是否每天5時下班?能不能在住家附近工作,有沒有配房子?受訓時能不能請假?」

 

當時民間對於軍情局工作性質的不了解,以及軍情局面對求職者的避重就輕,並未因為時間的過去而明顯改善,今日在PTT、Dcard網路論壇上仍然有不少向網友請益軍情局的待遇、訓練情況、工作性質、內部職場環境、該不該加入軍情局的發文在在證明了這一點,突顯出軍情局在徵才上的缺失。

 

而軍情局封閉的職場和經常加班的壓力讓不少新進者難以適應,在PTT論壇不時可見匿名幹員對於機關內的職場環境有所抱怨,甚至出現新進人員選擇棄職出走英國,造成當事人面臨司法起訴及軍情局形象受損的雙輸結果,雖然當時軍情局跟輿論將責任歸咎於當事人的「抗壓性太低」,但是事後有媒體人反思後認為不能將責任都歸咎於當事人,而是軍情局僵化的職場跟規定,讓軍情局失去了一個具有情戰人員天賦的可造之材。

 

以上種種,讓人不禁想問,軍情局是否能提供充分的資訊讓有志者參考?讓更多的有志者知道工作性質並作好準備?是否能提供一個讓有志者為之久待的職場環境?這是楊靜瑟局長應該著手改善的層面。

 

如何改革軍情局的結構?

 

之前有識者為文建議為推動軍情局改革,國安主事者應考慮由文人出任軍情局局長或副局長,這也呼應筆者之前的主張,那就是軍情局應該轉型為軍文兩用單位,從民間擴大招募文職人員加入情研、情報行政、科研、資訊技師等領域,不必拘泥年齡、體能等等僵化的限制,事實上這在國際情報界有不少情報機構都已經這麼做了,只要能消弭軍文職人員的差別待遇及差異,所達到的成效絕對是利多於弊的。

 

倘若科技業如台積電都打破窠臼公開招募具備政治經濟背景的博士人才,那麼軍情局作為情報機構,是否也有同樣的眼光打破窠臼跟成見,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積極起用文職人員推動軍情局的結構改革呢?

 

重振軍情局不只是楊靜瑟的責任

 

筆者曾在〈引進外部專業意見 才能有效改革軍情局〉指出今日軍情局的問題已經累積已久「一位能幹的局長或層峰特意挹注資源固然能給予一時的振作,但是終究難以根治軍情局累積已久的沉疴」。從劉德良中將卸任軍情局局長之後的軍情局發展只是更證明了這一點,軍情局需要的是一個通盤的改革方案讓它振衰起蔽,這是楊靜瑟局長責無旁貸的任務。

 

同時筆者必須指出,軍情局的問題不僅僅是楊靜瑟局長的問題,同樣也是國安方面及國防部主事者所必須一同面對的問題,例如如何給予軍情局改革所需要的政治支持?如何透過外部專業意見改革軍情局?如何為軍情局首長建立一個公正的遴選機制讓適任者出線?這些都是國安方面及國防部主事者等更高層級者應該思考的層面,更是無可迴避的責任。

 

即將迎來3月17日局慶的軍情局已經面臨不變革就難挽頹勢的關鍵時刻,但是危機也是轉機,危機可以激發出最強烈最徹底的改革力道,軍情局是否能振衰起蔽,對於台灣的國家安全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兩岸局勢日益嚴峻的當下;期望楊靜瑟局長、軍情局內外人士及國安方面、國防部主事者儘速集思廣益,為軍情局找出未來的方向。軍情局必須改革,它的生命才能持續下去。

 

※作者為情報體系觀察者

 

關鍵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