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刀子的吳怡農──解讀北市立委補選的若干結構問題

張宇韶 2023年01月11日 00:00:00
因為選區結構、雙方的選舉策略與輿論的預期心理讓這場立委選舉在一開始就處在不對稱的狀況。(合成照片/王侑聖攝)

因為選區結構、雙方的選舉策略與輿論的預期心理讓這場立委選舉在一開始就處在不對稱的狀況。(合成照片/王侑聖攝)

台北市第三選區補選結果出爐,國民黨候選人王鴻薇僅以5,780票的小幅差距,擊敗民進黨候選人吳怡農。這個結果其實讓不少人感到意外,因為選區結構、雙方的選舉策略與輿論的預期心理讓這場選舉在一開始就處在不對稱的狀況。

 

這個選區其實在10多年前重新劃分時就留下伏筆,即民進黨在中山區擁有相對優勢,但把北松山20個深藍里劃入,就為選舉帶入變數;除非綠營在中山區獲得輾壓式勝利,否則只要藍營取得北松山的鐵票區,就能落入不敗之地。 這種畸零選區劃分的模式,政治學上稱之為「傑利蠑螈」(Gerrymander),造成單一選區改制以來,民進黨難以勝選的結構因素。從這次雙方票數觀察,吳怡農在中山區雖然小贏,但難以彌補在北松山大幅落後導致落敗的結果。

 

在這個失衡的結構下,就更能解讀她的選戰策略。

 

首先,她屬於藍營政治光譜極端一方,過去的爆料多數未經查證或是烏龍指控,被打臉或抓包後也未見她澄清道歉。王鴻薇長期以來就是善用這種方式去激發支持者的情緒,然後藉此累積同溫層個人的政治資本。這個策略本來就適合議員大選區的政治動員,因為在特定群體的相對支持下就能贏得勝選。

 

平心而論,這個操作成本低廉而且擁有極大的投資報酬率。長期以來國民黨的政治人物缺乏政策思辯,這個現象在韓國瑜崛起後更為明顯。不少藍營人士對民進黨的執政與改革存有強烈的相對剝奪感,這種心理素質不僅為韓國瑜崛起創造條件,更帶來了2018年大選的外溢效果,雖然不到兩年時間韓國瑜就連本帶利讓國民黨打回原型。

 

只是韓流崛起的遺緒對國民黨仍有影響力,去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為了塑造「下架民進黨」的社會氛圍,於是再把韓國瑜、羅智強甚至王鴻薇採取的仇恨動員最為選戰的唯一戰略與戰術,如果以結果而論,這種只求目的不問手段的打法將成為國民黨政治人物的選戰策略,只要有效許多人自然會繼續仿效,甚至生生不息無怨無悔,即便發生2020年敗選或韓國瑜被罷免,短時間間之內也難以撼動這個趨勢。

 

王鴻薇就是箇中代表,她的起手式就是就是把吳怡農打成「黑道小弟」,除了核能議題外她沒有提出任何一項政見,面對外界對於烙跑議員的參選正當性,王直接把蔡其昌、蔡適應與蔡培慧拖下水,而且反批民進黨是「雙標黨」,完全不顧事件本質的差異,人家是落選者而王鴻薇先是還沒宣示上任,剛領議員選舉補助款就跑去選立委;此外她大概不知道蔡其昌把補助款三分之二提供給社會公益活動,三分之一上繳民進黨中央的事實。

 

王鴻薇為什麼視若無睹,因為她就是這樣的人,而且選區結構讓她如魚得水。她不用認真做政策研究或提出任何願景,只要持續講藍營選民愛聽的話就好。短時間之內國民黨內有為者亦若是的候選人大有人在,相信明年立委選舉將持續複製這種模式,但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策略其實不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不客氣說,這種選風完全讓公共事務的專業與幕僚的養成失去意義。

 

我非常喜歡一位媒體記者的類比,他認為這場補選是九合一選戰的延長賽,按照慣性定律,因此選情就如同「落下的刀子」,除非掉到地板,不然不會停止落下。吳怡農就是那個去接刀子的勇者,而且他還赤手空拳去接,連反手回丟一刀也不願,彷彿這是他「一個人的武林」,破皮流血是一定的。

 

這是一種價值的選擇,同時也是個必經的過程,針鋒相對或許是反制王鴻薇的戰術作為,因為選舉必然有也要有砲火掩護或直球對決,關鍵在於從政者是如何定義政治的意義,吳怡農嘗試告訴選民一些事,但我知道王什麼都沒有,甚至空無一物!

 

※作者為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理事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