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盾艦】中科院研發不符作戰需求 迅聯系統與尖兵無人機出局

朱明 2024年05月25日 14:15:00
中科院迅聯專案PESA被動式相列雷達是採長白雷達(左上)的技術與尖兵專案無人機不符合海軍所需。圖為銳鳶二型無人機。(合成畫面/張哲偉攝、中科院官網)

中科院迅聯專案PESA被動式相列雷達是採長白雷達(左上)的技術與尖兵專案無人機不符合海軍所需。圖為銳鳶二型無人機。(合成畫面/張哲偉攝、中科院官網)

海軍啟動6000噸小神盾艦計劃在規劃相列雷達系統上,採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模式,以外購國外現有武器裝備為主要選項,代表用5年時間花費67億餘元的委中科院研發的「迅聯專案」,未能通過海軍作戰需求;同時期海軍編列8億餘元委中科院研發艦載型的無人機的「尖兵專案」,海軍亦是以裝備未達作戰需求,未獲海軍訂單而告終。

 

就「迅聯專案」與「尖兵專案」兩個研發案是依海軍五年兵力整建計劃,分別是2015年與2016年編列預算開始執行,蔡英文總統2016年就任後力推國防自主政策,當時中科院獲得國軍各軍種的建案規劃,當時國防部軍備上將副部長也由中科院長張冠群中將破格升任,其目的就是要讓歷經大量裁員的中科院再度成為國軍研發武器系統的重鎮。

 

中科院長張冠群(右)當初被破格升任軍備副部長,就是希望中科院成為國軍研發武器系統的重鎮。(資料照片/李智為攝)

 

 

雷達不符合作戰需求 海軍對迅聯專案沒信心

 

據指出,中科院內部都知W99小組、飛彈與雷達相關專案從未缺過人員與經費,而專案小組也成功研發出遠距攻擊武器裝備,例如萬劍彈、雄二E巡弋飛彈等各式反艦、防空飛彈,W99小組也不斷精進研製出射程超1千公里的火箭載具,讓國軍對中科院研製的飛彈有信心。

 

中科院研發的萬劍彈。(資料照片/蔣銀珊攝)

 

中科院研製量產雄二E巡弋飛彈,使用SW小型渦輪扇引擎(小圖),讓國軍對中研院研製的飛彈很有信心。(合成畫面/朱明攝、美編製圖)

 

但是雷達組雖1980年代中期,從美國引進RCA公司的PESA被動式相列雷達技術,與美方合作研發出長白相列雷達,並技轉部分關鍵技術,陸續研製出天弓防空飛彈的機動型相列雷達以及蜂眼機動點防禦相列雷達,其效能可與當時的美方神盾艦的SPY-1系統比較;但是隨著相列雷達技術的進步,中科院在相列雷達技術上亦著手研發AESA相列雷達,但一開始在雷達陣面使用八木(Yagi)天線振子,與國際發展AESA相列雷達主流,使用偶極子天線(dipole)或貼片(晶片)天線(patch)完全截然不同。

 

中科院引進的PESA被動式相列雷達技術,效能與SPY-1系統相似。圖為美國伯克級驅逐艦搭載的SPY-1系統。(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雖蔡英文全力支持中科院,但在「迅聯專案」雖海軍最早提出是PESA被動式相列雷達,但研發過程已發現AESA相列雷達才能因應未來作戰需求,要求改規格未果,加上其防潛等作戰系統也未達到海軍作戰需求,海軍最終以不符作戰需求,不願採用。從海軍重啟6000噸小神盾艦計劃中,規劃相列雷達系統仍以外購為主,就可以知道海軍對「迅聯專案」確實沒信心。

 

蔡總統任內力推國防自主,中科院才全力研發多款無人機(圖),但初期尖兵專案卻不是海軍所需的垂直升降艦載型無人機。(取自中科院)

 

 

艦載型無人機受限海象 向美採購MQ-8也無疾而終

 

再者,政府力推的商規軍用無人機中,海軍的艦載型無人機也有其需求,2016年海軍「尖兵專案」編列8億餘元委中科院研發艦載型無人機,該專案在2019年結案,中科院並不是研發垂直升降的艦載型無人機,而是以甲板安裝彈射架與捕捉網,用彈射方式將無人機升空後,回收方式是無人機朝艦上捕捉網撞上攔截,就因為這種升空與回收方式,海軍認為若碰上海象稍微不好時,容是發生失誤,最後結案後並未向中科院下訂單,而是與美方洽談採購艦載型的MQ-8艦載型旋翼無人機,但該案因不對稱作戰的建案優先次序的改變,也無疾而終。

 

在預算資源有限下,後勤考量MH-60R反潛直升機功能多用途,最後捨棄MQ-8無人機(圖)。((取自DVIDS網站)
中科院研發的艦載型無人機,海軍認為不符合需求未下訂單,但向美方採購的MQ-8艦載型旋翼無人機(圖)最後也無疾而終。(取自DVIDS網站)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