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今後」 台南的變與不變

王時思 2018年09月18日 00:02:00
台南這幾年成為大家喜愛的旅遊地點,除了國旅之外,更特別贏得日本、香港、新加坡以及歐美旅客的認同。(圖片摘自台南旅遊臉書)

台南這幾年成為大家喜愛的旅遊地點,除了國旅之外,更特別贏得日本、香港、新加坡以及歐美旅客的認同。(圖片摘自台南旅遊臉書)

台南這幾年成為大家喜愛的旅遊地點,除了國旅之外,更特別贏得日本、香港、新加坡以及歐美旅客的認同;其中一青妙小姐以書寫來推廣台南,也獲聘為台南的親善大使,讓更多人得以藉由她的筆尖認識台南的魅力。而最近一青妙小姐一篇對台南觀光「今後」的擔心,也引起很多人關心「台南怎麼了?」,面對這種疼惜台南的心情,我們非常感激,也覺得有責任來回答大家台南目前,以及今後對觀光發展的想法。

 

生活即風景

 

這幾年台南從單純國人的私房旅遊名單,漸漸成為普遍認同代表台灣的文化之都、美食小吃之都,其實走得並不如外界以為的順利。登革熱、地震、水災接二連三的襲擊台南,幾乎每一年台南都要面臨一種新的考驗。不過奇妙的是,台南一次次從考驗中站穩,甚至沒有從所謂「陸客不來」的唱衰聲中倒下,而是堅持著自己的風格,學習和逆境相處,發展對應的策略,在觀光旅遊市場保持了穩健的緩步成長。

 

一青妙獲聘為台南的親善大使,但一篇對台南觀光「今後」的擔心,也引起很多人關心「台南怎麼了?」(圖片摘自一青妙臉書)

 

關鍵的原因當然是台南人。

 

台南觀光旅遊興起一開始就定位在「生活的城市」。一種以城市體驗為訴求的旅遊型態,而不是依賴任何外加的大型建物或景點。反而是商家、巷弄、街道、小吃、人情、慢活……這類「活著的元素」擔綱台南旅遊動機的主力。因此哪家小店新落成、哪家旅宿新開幕、哪個街區辦市集、哪種口味的美食又新發售……這些旅遊達人像是有追蹤雷達般緊緊相隨。於是這些街區和店家就是台南觀光地圖上的明星,大家就是為了他們專程來台南。甚至可以說,台南這種以自己的風格為經營手法的文化,成就了台南的觀光旅遊聲譽。

 

而今這樣的觀光版圖有沒有改變?當然有。

 

城市多元體驗

 

除了安平區、國華街、正興街、神農街的「A咖」街區之外,這幾年台南有更多知名街區的興起。新美街、信義街、衛民街、蝸牛巷也擠上熱門觀光旅遊的名單;以藝術為訴求的十鼓文創園區、奇美博物館增加了台南藝術觀光的面向;由文化局整建重修的林百貨、藍晒圖也以文創訴求成為台南觀光的新明星。而且這些經營樣態各異的商家街區也各自有各自的在地組織、經營故事、支持粉絲、訴求目標,讓旅客各自擁有自己追逐的名店名單,呈現風格各異百花齊放的觀光旅遊市場風貌。

 

而台南雙城則是台灣第一個以都市範圍劃定為觀光地區。以安平古堡和赤嵌樓為雙核心的舊城區在觀光局的支持下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文化歷史」為標的的「觀光地區」,因此也成為第一個可以合法設立民宿的都市地區。最近一年以來這個地區內已經有148家的民宿合法設立。也帶動了主題民宿體驗潮,使得旅宿體驗獨立成為一股旅遊台南的動力。像佳佳西市場這樣的熄燈固然遺憾,不過我們也有UIJ友愛街、緩慢文旅、艸祭……這樣以老屋經營為訴求的旅宿持續誕生。

 

新美食武林

 

而舊有的名店也開始有轉型與提昇,阿霞飯店第四代接班人以鷲嶺食肆開創老店全新形象;,阿美也由第三代接班人開始主掌打理擴店;阿勇總舖師也建立的固定店面;幾家牛肉湯老店也由第二代開了新型態的牛肉鍋,擴張溫體牛的料理種類;許多老店紛紛設立了線上店面以擴展通路;而以創意料理、燒烤、甜點、調酒、夜間料理……為訴求的新式店家則以新一代職人的姿態進軍台南,改變了台南過去以傳統小吃為主的美食版圖。美食成為台南最大的武林,這些新的美食創業者之間既是同業也是競業,互相切磋彼此競技,在台南形成不同於以往的美食江湖。

 

這些都是台南看得見的改變,不過有些則始終沒有改變。

 

不變的台南人

 

這些改變的後面,卻始終有種屬於台南的生活風格在堅持著。

 

靠背口訣決定今天要去哪個夜市;即使明明已經是大排長龍的名店,還是堅持賣完就休息;大部分的店家還是堅持要每週公休,旅客要自己算好到訪時間才吃得到;需要預約的店越來越多,因為老闆也想要擁有自己的生活;坐在騎樓的習慣怎樣也改不掉,市府投降只求讓出1.5米給行人;摩托車一定要騎到店家門口才甘願;永川大轎沒有消失只是往後移到了更大的空間;夾娃娃機店很礙眼,大家靠賭一碗麵冷眼看它何時會倒……這些有時讓人哭笑不得的「堅持」並沒有從台南人的生活中撤退,有好有壞的持續盤踞在台南人的生活裡。

 

 

商業化的果實與困擾

 

不可否認的,在變與不變中間,觀光與老屋老街區保存上始終有兩難的課題。對在地的居民來說,觀光市場帶動了房屋租賃及交易價格上揚,他們得以享受商業化帶來的經濟效益;但是另一方面,因為觀光帶來的人潮干擾和環境問題也讓他們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畢竟城市是屬於居民的,只有居民能安居樂業的地方才有發展觀光的意義。 政策能做的是提高保存老屋的誘因,使所有權人了解維護保存才是永續發展之道,一時的高價賣出、或高價租金其實是逼走有心經營的特色店家,引來持有資金卻無心在地耕耘的投機商業,長期來說當然是對城市的傷害。無奈的是台灣的經濟發展中似乎始終擺脫不掉一窩蜂炒短線的投機心態,總要在一波波的嘗試、倒閉之後才能留下真正有心經營的人。

 

維持「不變」的努力

 

台南以全台唯一的「歷史文化街區自治條例」作為老屋老街區的文化憲章,一旦劃定為歷史文化街區內,對於老房子的利用及改建就必須經過審議委員會的審議。而對老房子的修整拉皮、租賃,以及推廣活動的辦理則有獎勵補助。希望藉由鼓勵的方式讓更多屋主有保存老屋的意願。同時也發展老屋老生活的導覽解說、推動特色店家的海內外行銷及遊程商品,一方面減輕老屋經營商家的負擔、鼓勵屋主保留老屋,同時擴大以老屋為據點商家的經濟獲利。

 

至於有人主張政府應該直接介入私有老屋交易或租金市場機制的作法,在台灣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經濟型態下,的確還沒有足以介入的法源依據。不過透過都市計畫下土地使用分區管理來對經營的行業做限制,是目前台南市政府可能採取的方式,這也是老屋所有、使用者未來會面對的條件。

 

台南的觀光仰賴的始終是台南人,台南人的堅持、台南人的人情、台南人的生活。在面臨經濟發展與城市永續的路口,我們有的是對台南人的信心。我們的確面臨考驗,有人遺憾的離開了,但也有人留下來繼續努力,更有新人加入一起並肩作戰。無論是面對觀光旅遊還是經濟發展的改變,成就一個以人為主體,永續發展,生活即文化的城市,始終是我們對台南的想像。今後未來,我們仍然會以這樣的目標繼續努力,守護台南這個城市。

 

※作者為台南市府觀光旅遊局局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