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紀錄片遇到實驗片——記2019 EXiS首爾實驗與錄像影展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9年08月27日 10:00:00
EXiS在韓國電影資料館放映現場(TIDF提供)

EXiS在韓國電影資料館放映現場(TIDF提供)

TIDF的實驗性

 

觀察近十年來國際上紀錄片的創作趨勢及影展策展論述,不難發現混合類型愈來愈常見,無論是虛實混合的劇情式紀錄片,或是結合實驗與紀實影像的創作,都可以在紀錄片影展中看到:像是法國馬賽影展,原以放映紀錄片為主,近年來打破類型的界線,不但做過南韓導演洪常秀的專題,更放映許多完全拋棄電影敘事、更接近當代藝術創作的影片;捷克伊赫拉瓦紀錄片影展在策劃台灣專題單元時,也以「實驗性」為主要考量之一。

 

EXiS2019主視覺(TIDF提供)

 

TIDF其實也一直在探討紀錄片的定義、試圖突破紀錄片的框架。早在2000年,TIDF就放映了周美玲導演策劃的「流離島影」系列(註一),放映12部關於台灣離島的實驗紀錄片;2004年策展人王派彰介紹了許多具開創性電影語言的紀實作品;2010年TIDF更與EX!T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合作,策劃「DOC EX!T影像實驗室」單元(註二),邀請四位藝術家以紀實影像為基礎,進行現場電影的演出;2012年,孫松榮老師為TIDF策劃了「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單元,梳理台灣實驗紀錄片的脈絡。

 

2013年開始,TIDF在國家電影中心下設立常設辦公室,由林木材擔任策展人至今。林木材於2014年設計了「比紀錄片還陌生」的常設單元,介紹以現實為素材的實驗性的短片;一直到2018年,TIDF不但在「比紀錄片還陌生」的框架下,延伸到錄像藝術的領域,與孫松榮共同策畫了「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更策劃了原創專題「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爬梳台灣1960年代的電影創作。

 

「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受到許多國際影展與機構的邀請,這次也受到EXiS首爾實驗與錄像影展之邀,放映台灣(及香港)1960年代的短片。這是TIDF第一次正式出訪參加一個實驗片影展,也對於實驗片影展邀請紀錄片影展節目的初衷感到好奇。

 

EXiS的紀實性

 

EXiS創辦於2004年,今年邁入第16屆,是亞洲最重要的實驗影展,更是全世界少數仍在展演傳統賽璐璐底片創作的國際性活動。不含特別節目,EXiS 2019的節目架構有五大單元,包含「EX-NOW」、「EX-RETRO」、「EX-CHOICE」、「Indi-Visual」和「Asia Forum」。

 

「EX-NOW」是競賽單元,包含國際與韓國競賽,每年收件約1,500部,今年共有來自美國、法國、荷蘭、德國、智利、阿根廷、巴西、俄羅斯、斯里蘭卡、印度、泰國、新加坡乃至中港台的37部當代實驗作品入圍。

 

「EX-RETRO」顧名思義為經典回顧單元,包含美國1970年代前衛電影的代表性人物Larry Gottheim,和瑞典紀錄片導演Peter Nestler。這個單元還包含一個「十年策展」的計畫,影展從2014到2023,花十年的時間回顧美國非敘事影片的大師Stan Brakhage,而今年在Stan Brakhage的回顧脈絡中,也介紹了與Stan有過合作的實驗片導演Phil Solomon(於今年去世)和Lawrence Jordan。

 

「EX-CHOICE」是策展團隊觀察實驗電影的創作趨勢,進而選定主題來策劃選片的單元。自2014年開始,EXiS發現許多競賽影片,都有著紀錄片的本質或表現手法,愈來愈多的散文電影(essay films)成為創作主流,因此在過去三年中,EXiS特別以這個單元,回看電影發展歷程中紀錄片與實驗片的關係,討論實驗電影與紀錄片的界線。今年的選片主要為六、七0年代的影像作品,包含日本導演土本典昭的《在路上》、美國導演Thom Andersen的《Eadweard Muybridge, Zoopraxographer》等經典。

 

「Indi-Visual」是從2006年開始策劃的單元,每年介紹三到四位創作者,並透過這些創作者,介紹理解特定國家的區域性、歷史脈絡與創作環境。今年關注的國家為美國、法國、芬蘭與南韓。

 

「Asia Forum」則是從2009年開始的單元,這個單元希望透過放映、講座、論壇、出版等方式,梳理亞洲實驗電影的特色與歷史。今年除了TIDF之外,也與來自Arkipel雅加達國際紀錄與實驗影展、日本合作編目組織(Collaborative Cataloging Japan)等單位合作。

 

在Space Cell一整天的16mm放映活動(TIDF)

 

在這五大單元中,「紀錄片」一詞不斷出現;我們可以從「Asia Forum」和「EX-CHOICE」這二個單元,去理解「想像式前衛:台灣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在EXiS中的意義。

 

「想像式前衛:台灣1960s的電影實驗」@EXiS

 

今年在EXiS放映的「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分為兩個節目共九部影片,「節目一」包含白景瑞導演的《台北之晨》,以及陳耀圻導演的紀錄片《上山》和《劉必稼》,「節目二」是韓湘寧的《今日開幕》、《》,西西的《銀河系》,羅卡的《全線》,張照堂的《現代詩展/1966》,莊靈的《》和邱剛健的《赤子》。除了放映之外,EXiS也邀請到孫松榮老師,主講一場以「1960年代《劇場》雜誌:現代主義與實驗電影在台灣之濫觴」為題的深度講座。

 

(延伸閱讀:沒有毀撕的劇場:記〈那些伴我歲月的文藝書誌〉講座(上)

 

孫松榮老師主講「1960年代《劇場》雜誌:現代主義與實驗電影在台灣之濫觴」(TIDF提供)

 

「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的專題,是在「Asia Forum」這的單元的框架下。EXiS在2017年,就曾在「Asia Forum」中展映台灣影像單元「數位間歇—台灣動態影像新觀點」(註三),邀請七位台灣年輕藝術家參與,介紹台灣當代的實驗影像。從2017年和2019年兩次的台灣單元,便可看見EXiS介紹並論述台灣實驗片發展的企圖。

 

「節目二」的六部實驗短片,可說是台灣前衛影像的開端,五十年前台灣一群年輕的藝術家、攝影師、作家、乃至電影導演,第一次拿起8mm或16mm的攝影機,他們以豐沛的實驗精神與創作能量,留下了現在看來仍相當前衛的作品。這六部作品大部分為默片,在過往放映時多半搭配現場的音樂演出,但EXiS影展中大量播放無聲電影,讓默片回歸原始的放映形式,觀眾得以專注於影像本身的魅力。

 

如果說從「節目二」,可進一步地了解台灣實驗影像的起源與歷史,「節目一」中的三部紀錄片,則是回應了「EX-CHOICE」單元中,探索影史中紀錄片與實驗片關係的嘗試。《上山》和《劉必稼》都是標準的「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在映後座談的時候,觀眾也問到我們怎麼看到這兩部片在EXiS放映的意義。陳耀圻導演當年於《劇場》雜誌翻譯介紹「真實電影」,在台灣戒嚴、紀錄片多為政治宣傳片的時期,率先藉由紀錄片反映社會現實,他的「前衛性」在於開拓了不同的紀錄片類型,開啟了訪談等紀錄片手法的運用,影響了日後台灣紀錄片的發展。

 

EXiS中的「實驗電影」

 

EXiS是由一群熱愛實驗影像的創作者所創辦、策展,由於實驗電影較為小眾,EXiS在韓國也算是小型影展,正式員工僅有三名。雖然預算不高,但是在節目策劃上毫不馬虎,為期八天、放映155部影片,影展地點含括美術館與電影院(註四),從膠卷時期的實驗電影到當代數位的實驗影像,也都可以在影展中看到。

 

這次EXiS展映的法國實驗電影大師Christian Lebrat作品,正是以散焦、底片染色或刮劃、快速剪接等技法創作的影片,這些充滿光影與顏色實驗的影像,即使完全沒有敘事與聲音,仍充滿魔力;同樣是用膠卷創作,美國導演Larry Gottheim則是以「單一固定長拍鏡頭」(single shot)聞名的另一位大師級前衛電影導演,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紀實性,簡單中富含韻味。

 

Simon Liu結合四台16mm放映機與貼著玻璃色紙的電風扇的現場放映,搭配二位藝術家即興聲音創作(TIDF提供)

 

而年輕的創作者中,長居美國的香港藝術家Simon Liu仍以35mm膠卷創作。他將近年拍攝香港的紀實影像重新拼貼,完成《E-Ticket》,不但入圍今年的「EX-NOW」,更獲頒最佳影片。而另一位韓國導演Ahn Jeong-yoon的《I Have Never Met You》,則是運用數位相片放大之後一格一格的粒子影像,訴說對12年前自殺身亡妹妹的思念。

 

除了放映之外,EXiS也有許多包括動態影像搭配聲音演出、現場以顏料與膠片即興創作、甚或是多部16mm投影機同時或輪流投影搭配即興音樂等多樣性的「現場電影」。一位EXiS的創辦人認為,「實驗電影已死」,因為近年來EXiS中許多作品,已非傳統定義的「實驗電影」,而是更多當代藝術、錄像、與動態影像的跨界與實驗,EXiS已經不只是實驗影展,更是多種創作類型實驗的匯聚之處,而這樣的精神,對TIDF未來的策展也有所啟發。(文/吳凡,TIDF活動統籌)

 

芬蘭導演Sami van Ingen現場結合膠卷、顏料、聲音的演出(TIDF提供)

 

--

 

註一:「流離島影」系列包含李志薔的《浮球》、朱賢哲的《西嶼坪》、黃庭輔的《03:04》、周美玲的《輻射將至》、簡偉斯的《馬祖舞影》、沈可尚的《噤聲三角》、李泳泉的《鄉愁對話錄》、林靖傑、許綺鷰的《我的綠島》、吳介民的《基隆嶼的青春紀事》、陳芯宜的《誰來釣魚®》、李孟哲的《南之島之男之島》、郭珍弟的《清文不在家》等共12部實驗紀錄片。

 

註二:「影像實驗室DOC EX!T」邀請四位藝術家包括高重黎(台灣)、李幸俊(南韓)、葉旭耀(香港)、區秀詒(馬來西亞),在TIDF進行現場影像表演,作品分別為《10段「低級透」短片》、《奧秘》、《拾》以及《默默無言》。其中李幸俊即為EXiS的節目統籌。

 

註三:「數位間歇—台灣動態影像新觀點」的策展人為王文琪,邀請的台灣藝術家包括陳瀅如、樊智銘、林仕杰、牛俊強、許哲瑜、吳梓安與吳其育。

 

註四:EXiS共有四個放映地點,也是「黑盒子」與「白盒子」兼具,韓國電影資料館(Korea Film Archive)是專業的電影院,善宰藝術中心(Sonje Art Center)和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屬於美術館的範疇,而電影實驗室(Handmade Film Lab Space Cell)則是同樣由EXiS策展團隊所創立、以膠卷的製作與放映為主的工作室。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電影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電影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電影記者 → 黃衍方 william_huang@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