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法上路二十年 病友籲:落實罕病法 新藥給付再加速

邱家琳 2022年03月08日 10:30:00

「國際罕病日─罕藥現況與前瞻座談會」座談會,左起: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陳燕麟、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藥品支付科簡任技正張惠萍、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上報社長胡鴻仁、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理事長劉青山、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病友代表陳世耀、蘇巧慧辦公室主任張佳弘。(張哲偉攝)

台灣為全球第五個設立罕病專法的國家,「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在台實施至今超過20年。依據國健署統計,截至今年1月台灣累計共 236 種罕見疾病,病人數 1.9 萬人。響應2月28日國際罕病日,為探討罕病病友的醫療權益,上報於3日舉辦「國際罕病日─罕藥現況與前瞻座談會」座談會,包括罕見疾病基金會、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聯誼會北區代表陳世耀、健保署、民意代表等各界專家一同與會,探討罕病新藥可近性、中國鎖藥危機等罕病權益議題。會中,病友及與會專家紛紛表示,現行罕病治療仍有努力空間,政府應再次檢視罕病法落實情形。

 

 

罕病病友平均要等待50個月 才用得到新藥

 

「健保是病友們唯一的救命醫療管道!」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因罕藥研發時間長、成本高、市場小,新藥價格偏高,病友無力負擔只能依靠健保。然而,目前仍在排隊等待健保給付的罕病新藥已達 20 種,主要原因在於二代健保實施後,審核程序更加繁複,從申請罕病認定至通過健保審議,需要花 50 個月以上,整體程序需加速。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罕病藥品的給付速度必須加強。(張哲偉攝)

 

 

「沒藥醫」造就延誤確診 患者憂疾病難以終結

 

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病友代表陳世耀表示,自己母親與舅舅分別於去年確診FAP,但因為健保仍尚未給付FAP新藥,感到相當無奈。陳先生也擔憂,因為沒有合適的治療方法,導致某些病友不敢面對事實,心理有負擔,反而不敢去做檢測,認為「反正測出來也沒藥醫」。若健保能盡快給付新藥,會有更多病友願意做檢測,就有機會讓疾病不再傳給下一代。

 

對於罕病病友的用藥困境,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現場不禁語帶哽咽,認為這幾年外界對於病友的關注只剩下新藥砍價、給付範圍與預算爭奪,卻忽略了罕病法最初宗旨,就是要幫助病友迎向更美好的世界。政府對病友的照護不應侷限在於單純的預算之爭,應提高層次,想辦法幫助他們。

 

對此,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藥品支付科簡任技正張惠萍回應,目前健保資源配置是以精準用藥為目標,讓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為加速罕病新藥給付,目前罕藥認定與查驗登記可以同步登記申請。2016年到2020年的罕病專款費用,更從45億增加到77億,約成長11%。未來健保署將持續參考國際治療趨勢、臨床試驗與專家意見,滾動式檢討罕藥給付規定。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藥品支付科簡任技正張惠萍表示,將滾動式檢討罕藥給付規定。(張哲偉攝)

 

 

政府應建立罕病登錄系統 以數據換用藥機會

 

提及台灣未來如何提升用藥可近性,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理事長劉青山表示,有不少罕病病人必須遠赴國外買藥,令他感到相當痛心,或許未來可以規劃罕病登錄系統,增加國外藥廠來台灣做臨床試驗、設立分公司的誘因,進而讓病友獲得用藥優惠。

 

「我從病友身分來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而不只是等著被治療。」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陳燕麟感性說道,若能將罕病登錄系統的資料庫建立完善,病友們願意提供資訊,台灣將成為很好的臨床試驗基地,願意參與臨床試驗的病友,也能獲得藥價回饋。

 

立委蘇巧慧辦公室主任張佳弘表示,罕病法最近一次修正實施已是2015年,確實應該重新審視該法在制度流程或溝通方面還有哪些不足、待加強之處。若有必要,應就實務狀況做修訂。如各界有任何修法意見,歡迎隨時提出。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