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崑玉:還在談「回復四個月兵役」是台灣政治的悲哀

吳崑玉 2023年12月12日 07:02:00
回復四個月兵役,不只沒有政策邏輯,更陷國家安全於危險之地。現在最大在野黨還在吵這題,實在是台灣政治的悲哀。(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回復四個月兵役,不只沒有政策邏輯,更陷國家安全於危險之地。現在最大在野黨還在吵這題,實在是台灣政治的悲哀。(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關於一年義務役應否實施,去年至今年已有多方討論,但近日侯趙總統候選人再度提出,如果當選將打掉一年期義務役,回復四個月兵役。理由是兩岸關係和緩,所以不需要年輕人當那麼久的兵。筆者認為,這根本就是個討好部份選民的純選戰口號,不只沒有政策邏輯,更陷國家安全於危險之地。現在最大在野黨還在吵這題,實在是台灣政治的悲哀。

 

討好選民,沒有政策邏輯

 

就最根本的政策邏輯而言,任何一個政策都是有成本的,實施這項政策就是要完成某些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這與企業投資增添人力或購買設備,並無二致。換言之,如果一項投資既花了上億預算,又達不到預期效果,那就完全是個「浪費」,就算合法,也不合理,根本不該實施。

 

四個月役期的根本問題就出在這裡。義務兵役的原始基本目標,就是訓練一批能夠作戰的士兵,以因應萬一發生戰爭時的人力需求。一個國家在非戰時期養一支數十萬人的軍隊,既沒必要又浪費資源,因此有了義務兵制,將受過良好軍事訓練的人力儲備在民間,戰時再緊急動員,立刻可以上場作戰。這是所有義務兵制度的共同目標,也是檢視義務兵制良好與否的評斷標準。每個國家面對的戰爭場景不同,因此會制定不同的義務兵制與動員制度,以因應不同的狀況。在這次以哈衝突中,以色列能在72小時內召集36萬名後備部隊,且一報到便能領到裝備與械彈,完成編裝開赴戰場,令全世界軍事專家們驚豔。其背後,是以色列男女都要當三年兵,經常要面對以巴軍事衝突的歷練,平日有符合個人特性的專長訓練,動員時回原部隊與原單位熟悉人員一起作戰,且做他在部隊中就學會的事。這是一個小國動員制度所需,且成功操作的範例。

 

相對的,烏克蘭在俄羅斯入侵後,雖然召集了大批後備軍人與國土防衛部隊,但其戰力不足以應對現代戰場,於是還得分批赴北約國家受訓,英國為烏軍特別制定了四個月的高強度訓練計劃,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一路打到晚上,包含各種單兵射擊、班排戰術、從野戰到城鎮戰各類場景攻防作戰技巧。回國後,這些部隊還不敢直接送上戰場,得要在戰火較弱之處守備,以適應現實戰場的實戰狀況。等到近一年後真正投入戰場時,若干北約裝備訓練的部隊,還會因不熟悉戰術而犯下致命錯誤,導致美援及歐援戰車被毀,人員蒙受傷亡。請問,台灣沒有烏克蘭那麼大,沒有足夠空間遲滯敵軍,以空間換取時間,如果發生戰爭,我們有四個月或一年可以等嗎?

 

四個月訓練的兵根本不能打仗

 

回看台灣的四個月役期,講白了,那就是個大型戰鬥營,連出操都怕有人中暑,幹部還要不時安撫役男情緒,避免投訴。一個役男在四個月中,能打到50發步槍子彈就算不錯了,而美軍新進士兵,要在各種場景下打過步兵班內所有輕重武器,包括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大約要打掉2000發子彈,這是因為在戰場上,如果機槍手掛了,其他班兵可以馬上接替。所有人都知道,四個月訓練出來的兵根本不能打仗,所以國防部也只敢稱之為「軍事訓練役」。那請問,如果四個月兵役訓練出來的兵不能打仗,那為什麼還要訓練?這不就是純粹為了符合憲法上的一句話,每年浪費數十億預算的純粹浪費嗎?對役男而言,當一年大頭兵是浪費生命,當四個月兵又沒學到什麼新東西,就不是浪費生命嗎?所以,四個月役期的不合理之處在於,那根本是個沒有效益的投資,是個純粹的浪費,根本不該存在。當初制定並推動這項政策的大小政治軍事頭領,以及現在還在倡議回到四個月兵役的政客,都是浪費國家預算,弱化國軍與國家安全的罪人。

 

四個月役期的不合理之處在於,那根本是個沒有效益的投資,是個純粹的浪費,根本不該存在。(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其實,一年期義務役也是不夠的,但那已是考量最少影響役男生活下,達成最低限度訓練需要的平衡點。一年期義務役的參考範本,是一戰後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Hans von Seeckt)的訓練方式。當時因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僅允許保留10萬名部隊。塞克特便縮短兩年役期成為一年,但在一年役期內提高訓練強度與密度,只要堪用的士兵,在基本步槍兵訓練後,立即送去受專長訓或士官訓,訓練期高達九個月。基層幹部要受本階以上兩階的領導專長訓,亦即班長要受排長訓及連長訓,以在戰時連、排長陣亡時,班長能立即補上。最後三個月下部隊或參與演習,其他不足的部隊訓練,則由後續每年的教召補足。而且,在軍隊編制上,所有女性可以擔負的支援性職位,儘量由女性擔任,以釋放更多男性到前線擔負戰鬥任務。

 

因此,一年期義務役的規劃,是將一年役期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期是8-12週的入伍訓,培養役男成為基本步槍兵。第二期是專長訓,使役男得以操作各項裝備,砲兵會開砲,裝甲兵能開戰車。第三期是兵科基地訓或駐地訓練,使役男得以熟悉部隊整體運作,獲取貼近實戰的經驗。第四期是聯合演訓或其他補強訓練,模擬實戰狀況,以熟悉戰爭場景。如此訓練制度,顯較四個月戰鬥營,更能訓練出一批可戰之兵。

 

後備部隊也可以致勝的關鍵

 

那這樣就完美了嗎?其實一點也不完美,離真正需要還差得遠咧!首先,義務兵受訓期間有限,不可能成為萬用戰鬥兵,所以只能專注專精於一至兩種戰鬥模式,例如灘岸防衛或要塞防衛,他能搞好這幾件任務就已算萬幸了,不要期待他能成為機動打擊部隊。

 

其次,現代戰爭需要許多技術支援,例如:飛無人機、構築工事、操作高度電子化的飛彈等武器、操作與維修電腦與通訊設備……。這些技術很多與學校學科和民間工商業服務是互通的。因此,在入伍訓時,便應調查、觀察、紀錄士兵的特長,結訓前要報名與考試,以有效運用人力資源。以色列這方面就做得很徹底,電腦強的、語言能力超強的,就被選進情報系統,擔任監聽或監看任務,以發揮其專長,退伍後還可能被軍方續聘,或派到相關國防工業任職。但現在軍方似乎對此還沒有完整的細項任務需求,也沒有後備延續分派的計劃,這使得很多大學畢業的高知識份子,到部隊後依然被只會管頭皮與草皮,整天檢查內務的「兩皮將軍」所統治,結果還是在浪費生命。

 

在入伍訓時,便應調查、觀察、紀錄士兵的特長,結訓前要報名與考試,以有效運用人力資源。(圖片取自AeroVironment臉書專頁)

 

再次,由義務兵所組成的後備旅,不該被視為戰力較弱的常備部隊,或用於抵擋第一擊的砲灰,只能領用常備部隊淘汰裝備。正因後備部隊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可以帶進來許多民間社會已成熟使用的技術與裝備,所以後備旅應該保有相當自主彈性,選用或改裝最適合任務需求的裝備。例如:誰說機槍只能派兩個人去打?只能做面目標掃射?如果有人可以改裝出一挺遙控機槍,PS5手把或SWITCH螢幕便可操控,為什麼不能讓後備部隊改裝?後備部隊也不一定只能用5.56的T91或65K2,也可以配發7.62的五七步槍,打得比較遠,還可以配上狙擊鏡,700米左右便能狙擊敵軍。如果後備旅守的是灘岸,距離便是最大的優勢,「殲敵於半渡」,靠的就是遠程精準打擊。保留彈性,其實是後備旅最大的優勢。正因所有正規軍都看不起後備部隊的雜亂無章,奇技淫巧才能發揮最大的奇襲優勢,這也是後備部隊可以致勝的關鍵。

 

嚇阻的核心是「無法佔領」

 

最後,還是軍方的觀念問題。蔣百里那句「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一直被軍方視為圭臬,要求所有士兵一致向上看齊,符合高層的喜好,於是老愛搞踢正步、千人刺槍術這些大場面武戲。但美軍卻把這段話反過來理解,不是要役男去適應軍隊的傳統喜好,而是讓軍隊去適應社會的普遍喜好。傳統軍隊多是農村子弟,刺槍棍棒之類的物品,與其日常所熟悉的犁耙等工具相近,所以最早的刺刀,是法國農民插在槍口,補充燧發槍射速不足時用的。但現在役男多是墮落的都市小孩,最熟的是搖桿、電腦遊戲、PS5手把,於是美軍從F-16開始,便把戰鬥機拉桿改成搖桿。現代遙控無人戰具,與C4ISR系統的人機界面,已設計得愈來愈像戰爭遊戲。軍方該思考的是,與其花大量時間試圖扭轉役男的生活習慣,為什麼不向役男的日常生活靠攏,把武器裝備遙控化,一個班組便是一個吃雞的戰隊?讓他們適應起來毫無障礙?一個灘岸守備旅,實際上就是個大型的遙控戰術編組,只要搞定後勤,便能讓敵軍遇上很大的麻煩。

 

台灣防衛與嚇阻的核心,是「無法佔領」,而「無法佔領」就意味著戰爭失敗,這才是台灣嚇阻戰略的根本要素。(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總結而論,現在是中共天天在喊要「武統台灣」,不是台灣要挑釁中共。中共不只在台海生事,在南海也騷擾菲律賓,在東海騷擾日本,整體上挑戰美國。中華民國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保衛自家生活方式與民主自由天經地義,遇上侵略不起身防衛,才是無恥之徒。不論兩岸關係好與壞,一支能戰的國軍是一個國家必要的保衛力量,義務兵則是輔助的力量。任何一項政府預算,就是一項投資,既是投資就要有效用,一年期義務役是其最低標準。即使兩岸與國際局勢和緩,也寧可廢掉所有徵兵制度,不應回到無用無效,又一年浪費幾十億金錢,浪費役男生命的四個月兵役。歐洲國家近年就是這麼幹的,裁減常備兵,取消徵兵制,但俄烏戰爭後又開始後悔,研議恢復徵兵,加強軍備,但這也需數年時間,始得重建。

 

台灣沒有空間可以換取時間,即使大力增強海空軍,儘量拒敵於台海,卻仍需預防最壞狀況,必須在灘岸、港口、機場與共軍進行殘忍的陸戰。而且,就嚇阻戰略而言,如果敵軍預期打掉海空軍後便能輕鬆獲勝,他就會有投機心理,試一試偷襲珍珠港那種打法。但如果打掉台灣海空軍,還要派幾十萬人上岸來打殘酷的陸戰,蒙受龐大的損失,那就得要再多想想了。台灣防衛與嚇阻的核心,是「無法佔領」,而「無法佔領」就意味著戰爭失敗,這才是台灣嚇阻戰略的根本要素。趙少康那套靠海空軍拒敵,又要縮回四個月兵役的論述,是一種把所有好話都放在一個盤子上,實際卻不可行的「政治語言」,跟習大大那種「既要…又要…」的廢話結構如出一轍。如果台灣人民相信這套廢話,將使自己陷入無兵可用,無槍可擋的窘境,任由中共恐嚇威脅,甚至武力進逼,最後只能投降。講白點,這就是投降派的語言,千萬別放信以為真。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