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一生嗜酒 「淒淒慘慘戚戚」的時候就喝起來!

廖泊喬 2022年01月31日 09:59:00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畫像。(Public Domain)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畫像。(Public Domain)

「淒淒慘慘戚戚」時該如何排煩解憂?

 

李清照:「喝起來!」


接著我們要將眼光從男神柳永移到女神李清照身上。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星星,她將生活情境與幽微情緒寄託在詞中,得到了古今廣大的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從非常年輕時就開始喝酒,樂於分享的她還寫下來與大家分享。青少年喝酒有什麼特點?同時,女性飲酒又有什麼特點?李清照將在本章現身說法!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聲聲慢〉)


李清照這首〈聲聲慢〉一開頭就用了七組疊字,古今罕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順著讀下去,「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每到入秋,氣溫忽熱忽冷,總叫人難以適應。外在氣候的反覆無常,增添了詞人內心的煩悶,當李清照心情糟到極點的時候,她會做些什麼呢?

 

「三杯兩盞淡酒⋯⋯」是的,她喝了點酒,想讓自己的心情回溫,不料,區區幾杯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外頭風冷,吹得她心更冷。獨飲的李清照看著雁過花落,聽著雨滴梧桐,在這淒慘悲涼的處境中,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是宋代文壇最傑出的女詞人,她生前創作頗多,但身後流傳的詞作僅五十餘首,現存作品中,包括〈聲聲慢〉在內,高達二十首以上提到了「酒」,而詞句中寫到「醉」字者亦有十餘首,顯示酒在李清照的文學成就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酒在李清照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呢?

 

若是將李清照的創作分成幾個階段,便能試圖從三個不同時期的詞作中,探看詞人與酒之間的深刻緣分,並從中觀照女性飲酒者的一些特點。



小小清照,大大酒膽



李清照由於家學薰陶、自小喜好詩文,少年時期就寫了不少好詞,詞中呈現了活潑青春的形象,也透露了些許少女情思。特別的是,李清照在少女時期就遇見了酒,她不只喝,還興奮地告訴大家她喝了!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她傍晚去附近溪亭遊賞,喝了酒、玩得盡興,醉到不知回家的路,還自駕小舟闖進溪畔盛開的荷花中進退不得,這樣說來,也許她從小酒膽就還滿大的。詞中畫面優美、詞人醉態生動,彷彿歡遊的笑語仍縈繞耳邊,李清照用「沉醉」二字,整個人浸在醉意中,反覆回想的不是特定風景或哪一段友人相聚,難忘的或許是飲酒後那份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感覺。雖然無法得知她喝了多少,但很可能足以影響她的判斷力及行為能力,除了認不清方向外,若小舟是她一人所駕,會不會連如何使力、使對力氣都有困難呢?


另一首詞也是李清照寫於少年時期,一樣寫了「沉醉」,心情卻截然不同: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鐘已應晚來風。瑞腦香消魂夢斷,闢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浣溪沙〉)

 

別因為杯深酒濃而停杯,要在酒還沒讓人沉醉之前,先感受那份融融自樂的感覺。從詞面觀之,詞人除了喝的量可能「不少」外,也提到了喝酒的目的是讓自己快樂點、灑脫點。


然而,愁思讓人在睡夢中心神不寧,醒來時只覺悵然若失,和柳永原先期待藉酒澆愁一樣,結果全然不符自己一開始的期待。李清照對於酒精的描寫,從「意融」到「沉醉」的轉折都是行家說的話,她要的是沉醉前的意融、自己嚮往的境界,然而喝到後來,卻都成了「魂夢斷」、「醒時空」。

 

丈夫出差,陪伴日漸消瘦的李清照的是……

 

李清照十八歲時與趙明誠成婚,兩人志趣相投、感情融洽,在外收藏金石書畫,在家整理校勘,當時蔚為一段佳話。然而,為官的丈夫總有離家出差的時候,當丈夫遠行出遊,僅留自己在家,想見見不到,要找人說話又沒有對象,心中落寞的情緒,李清照敏銳地捕捉並於詞中呈現。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情懷惡的「惡」字,直率地寫出酒後苦衷,心情有多糟,面對秋景更為寂寞;「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別離後,李清照常常伴著菊花一喝就是一下午,不只心情低落、思緒紛飛,連人都比菊花瘦了;而〈鳳凰臺上憶吹簫〉裡「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特別強調她如此消瘦,不是因為酒喝太多而生病,也不是因為悲秋那是為什麼呢?

 

一次又一次,李清照紓發了離別相思之情;一次又一次,良人遠去,陪在身旁的僅有酒,以酒入詞、藉酒伴愁成了詞人這時期的主旋律。無論是「殘酒」、「把酒」、「病酒」,李清照都表達出了「沒有酒就是不行」的境況。雖然對酒如此依賴,也強調「非干病酒」,而是因傷離別讓自己更為消瘦,但她之所以越來越瘦,也許不單只是因離別、愁緒而食不下嚥,在酒精影響下,食慾不振、消化道吸收不佳,可能都是原因之一。

 

李清照像,清代崔錯繪。(Public Domain)



晚年的李清照哪一天不喝酒?



南渡後的李清照,因戰亂流離飽嘗艱辛,深愛的丈夫又在她四十三歲時過世,國破、家亡雙重打擊,使她的心緒更加愁苦煩憂。此時的李清照不僅詞風大變,日常生活中對酒精的依賴也更加明顯。面對時光流轉、景物變幻,她總是能夠找到理由圖上一醉。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這是李清照在春天的上巳節喝酒;「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這是她在秋天賞菊時喝酒;而「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冬天對著梅花,她仍舊喝個不停。季節變化或許是最容易觸發心中感慨的時刻,李清照心思細膩,一旦捕捉到衷情就寄託予酒,喝酒麻痺自己後,便有一時半會兒不需再想這些煩惱。雖然她在詞中點出了不同時序,但可以推測,無論佳節與否,她應是終日常醉的。

 

經歷過國破家亡、戰亂流離的李清照,透過酒精尋找慰藉,才似乎能勉強接受世事變遷。面對歲月流逝,有時候透過酒精可以讓人輕鬆一點,有時候酒精卻毫無幫助。「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李清照描述她酒後睡眠片斷又易醒,好夢再也無法追尋,有時甚至「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不如讓自己深醉一番,把握當下的些許快樂。

 

李清照的一生與酒不離不棄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聲聲慢〉)

 

解讀李清照的一生,她是位女性、開始喝酒的時間相對年輕,分別可以代表女性飲酒與青少年飲酒的特點。將年輕時的詞作與晚年對比,晚年李清照的「醉」字比例比「酒」字來得高,很值得多加琢磨。會不會是她年輕時還可以區分「意融」與「沉醉」,享受飄然舒暢的感覺,等到年紀稍大,就只剩下「醉」了? 晚年的她寫道:「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沒喝幾口就不喝了,酒後對情緒仍沒有什麼幫助,無怪乎看到滿地的菊花「憔悴損」,她聯想到自己的身體憔悴,最後,「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更只能唱出自己同樣憂愁憔悴的心情啊!

 

怎麼看待小小清照就喝酒——青少年與女性飲酒的特點

 

青少年飲酒的特點


李清照十八歲結婚,婚前就寫過飲酒的作品,想來應是未成年飲酒,她在這麼年輕時就喝酒,從神經學上來看,會影響到腦部神經發育。不同腦區的發育成熟時間不同,負責情緒的腦區較早成熟,在大約十二至十八歲發育完全,而負責理性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大腦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則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要到大約二十五歲才發育成熟,等於是到大學畢業、甚至研究所畢業的年紀才成熟。

 

酒精對於腦部而言是外來的刺激物,未成熟的腦部若受到酒精的刺激,無法抵擋酒精的傷害,便容易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青少年開始喝酒與成年才開始飲酒相比,嚴重程度更深、影響更為複雜。若在二十五歲之前飲酒,酒精將減緩大腦發展的生長速度,損害腦部進行中的發育,尤其影響額葉的功能。

 

多項研究比較了發展中的腦部被酒精影響後的表現,指出比起腦部未受到酒精影響的人,這些腦部受酒精影響的人,他們長期的記憶力減低、判斷力下降、注意力易不集中,且自我控制的能力下降,這些影響可以說是層面多且廣泛,尤其酒精會影響青少年長期的學習與記憶能力,需要特別注意。除此之外,青少年飲酒的另一特點,是比較不會因為酒精影響而嗜睡,因此更容易被低估飲酒後的危險。

 

根據臺灣國民健康署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臺灣人口中,約有四十萬青少年曾接觸過酒精飲料,而青少年飲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和成年人比起來,有較高的比例會在短時間內一次喝下大量的酒,也就是所謂的「暴飲」,推估臺灣人口約一百萬人有暴飲的情形。青少年暴飲可能是被同伴影響,或是與社交娛樂性飲酒有關,而暴飲隔天常會有疲倦、頭暈、頭痛等表現,對於身體的影響也更為嚴重。根據臺灣調查結果,發現十八至二十九歲的暴飲率在所有年齡層中最高,接近七%,而吸引民眾目光的「喝酒喝到飽」、「○○酒無限暢飲」的行銷宣傳,不知道會不會也增加了暴飲的機會?

 

同時,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不論是學校中的適應障礙或是危險性行為、危險駕駛、攻擊暴力、甚或是自傷自殺等情形,在受酒精影響的青少年之中,比例也不約而同地升高,而越早喝酒,成年後產生依賴酒精的機會越高。整體而言,青少年飲酒的影響比成年人更深、更廣,這就是許多醫師會提醒「青少年應該要遠離酒精」的重要原因。

 

※本文摘取自《文豪酒癮診斷書》,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廖泊喬

 

1988年生,雲林虎尾人,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於精神醫學與文學之中繼續學習。作品曾獲得蘭陽文學獎、臺南文學獎、磺溪文學獎。

 

關鍵字: 書摘 李清照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