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都是境外移入者帶來的嗎

呂秉原 2022年01月06日 07:00:00
「病毒都是境外移入者帶進來的」這種邏輯,並非堅不可摧。(圖片摘自桃園機場臉書)

「病毒都是境外移入者帶進來的」這種邏輯,並非堅不可摧。(圖片摘自桃園機場臉書)

1月3日「再次」確認有人在防疫旅館感染新冠,1月4日三位桃園機場的清潔人員、一位防疫計程車司機確定是本土感染,1月5日再添機場清潔人員四例。防疫單位和社會大眾急著畫出關聯圖和傳染鏈的同時,似乎也該進行一個「基本命題」思考——「病毒都是境外移入者帶進來的」這種邏輯,是不是真的堅不可摧?

 

大家不要忘記,在「加嚴,加嚴,再加嚴」的入境檢疫措施之下,目前的入境者「幾乎全部」打過兩劑疫苗,而且「100%全部」都持有PCR檢測陰性報告。除非「檢測報告造假」,或「做完檢測到啓程旅行之間」被感染,又或者「旅行途中接觸到病毒」,否則怎麼會「出發前明明是陰性,來到台灣就變成陽性」?

 

值得注意的是,1月3日公布25例境外移入,其中15例來自美國;1月4日境外移入30例,又高達22例是美國來的;1月5日境外移入25例裡面,也有11例來自美國。就我個人旅居美國十多年的經驗來看,美國開出的檢測報告造假機率很低,但美國旅客「做完檢測到啓程旅行之間被感染,或旅行途中接觸到病毒」者為數如此之多,又似乎不合常理。因此,美、台兩地是否存在某些檢測標準的差異,才導致「在美國檢測是陰性,到台灣檢測變陽性」?實有必要深入探究,不宜一味認定「病毒都是境外移入者帶進來的」。

 

如果把「病毒都是境外移入者帶進來的」這個命題拿掉,那麼連日來公布的本土感染案例,就會從不同角度衍生下面幾個問題:

 

1、防疫計程車司機載過的兩位旅客後來都確診,如果這兩位旅客並「不是」抵台後立刻在機場所做的唾液檢測驗出陽性,那就不能排除「防疫計程車司機在社區染疫,然後傳染給這兩位旅客」的可能。

 

2、桃園機場七名清潔人員先後確診,有沒有可能是「其中一人在社區染疫,然後在工作環境中傳染給同事」?如果確定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案17230正是此一關聯圖裡面的指標案例,那就表示台灣社區裡已經有Omicron變異株。

 

3、除了垃圾和衛浴的排污、排水之外,台灣防疫旅館各個房間的「物品流動」規定是「只進不出」。因此,桃園、台北多起防疫旅館住客驗出陽性的案例,有沒有可能是「送進房間的東西(包括住宿所需備品、每日三餐餐點、甚至住客自己上網請外送平台送來的東西、或住客親友送來的關懷慰問品)上面帶有病毒,造成住客感染」?

 

推論「台灣社區已有Omicron存在」,其實也算不上什麼驚人之語。(攝影:張哲偉)

 

看完上述三個「可能」,應該有人想問,「如果防疫計程車司機和機場清潔人員是在社區染疫,那他們是怎麼感染的」?其實,確診者「完全不知道自己怎麼會被感染」,這在其他國家完全不是什麼新鮮事;尤其從Delta到Omicron,新冠病毒的變異軌跡清楚顯示了,新的變異株傳染力大增,但「致病力」卻不如以往,加上多數人已有疫苗提供「重症和死亡風險降低」的保護力,所以很多人感染之後只有輕症,或甚至完全無症狀,這讓「為什麼會感染新冠」成了跟「為什麼會感冒」一樣難回答的問題。

 

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去年11月底發出Omicron警訊之後,美國跟不少歐洲國家一樣,立即禁止南非旅客入境,但禁令實施大約一個月後,美國防疫單位發現,全美感染Omicron的人數仍是大幅上升,可見Omicron只是由南非科學家首先確認出來而已,世界上其他國家可能早就有Omicron存在,並非從南非擴散至世界各地,所以美國「還南非清白」,2021年終之前已經解除南非旅客入境禁令。

 

綜合上述,如果推論「台灣社區已有Omicron存在」,其實也算不上什麼驚人之語。尤其西方國家不像台灣「用健保看醫生」那麼便利,所以他們開設免費的檢測站,讓出現疑似症狀的民眾,或擔心自己已經感染的人自由檢測,甚至像「麥當勞得來速」那樣「免下車」就能完成採檢,自然會檢出不少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如果台灣再像去年五、六月疫情爆發時廣設社區檢測站,就很可能如同防疫計程車司機、機場工作人員的普測一樣,會發現社區中一些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

 

然而,就算「台灣社區已有Omicron存在」的推論為真,大家應該理性去認識的是,美國人口密集的東岸紐約市和西岸舊金山灣區都已經發現,即使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大,感染者人數在去年年終劇增,但病重必須住院治療的比例卻沒有等幅上升,所以Omicron的致病力確實稍弱,疫苗的保護力也仍足夠,大家不需用一種恐慌心態去看待此一新型變異株。

 

可惜的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務實採行「與病毒共存」策略的此時,台灣防疫單位繼續追求與「加零」共存,以致社會大眾習於本土病例「加零、加零、再加零」的亮眼成績,不僅難以接受「台灣社區其實有病毒存在」的可能性,更對於任何疫情的風吹草動都產生「杯弓蛇影」式的群體反應。

 

平心而論,台灣的防疫成績「相較之下」確實優於世界上許多國家,而且本土病例「加零、加零、再加零」確實是好事,但台灣防疫單位和醫療體系必須小心的是,社會大眾對「加零破功」的反應是很巨大的,尤其一旦「破功、破功、再破功」,大家恐慌性湧出「要檢測,要就醫」等巨浪式需求,很可能會沖垮醫療量能,重現去年五、六月那種數百人病逝的疫災。因此,相關單位切勿自限於某些前提與假設之中,務必考量各種可能性,做好危機處理的準備。

 

※作者為美國HSVG公益行動公共衛生計畫處處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