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意圖情報」 美國低估了烏克蘭的抵抗力

吳崑玉 2022年03月29日 00:02:00
在烏克蘭戰爭中,美國低估了烏軍的戰鬥力,讓美軍一度以為基輔在開戰一週內便會陷落。(美聯社)

在烏克蘭戰爭中,美國低估了烏軍的戰鬥力,讓美軍一度以為基輔在開戰一週內便會陷落。(美聯社)

3月25日,紐約時報刊出一篇「為何美國既誤判了阿富汗,又誤判了烏克蘭」的文章,內容檢討了美軍為何在阿富汗戰爭中,高估了阿富汗政府軍的抵抗意志?又在烏克蘭戰爭中,低估了烏軍的戰鬥力?前者讓美方以為阿富汗可以撐久一點,後者曾讓美軍一度以為基輔在開戰一週內便會陷落。

 

美國的「意圖情報」出現離譜錯誤

 

這篇文點出的其實是個老問題:美軍的「技術情報」能力天下無敵,包括衛星、偵照、監聽、無人機,既廣泛又精準。但對於「意圖情報」的判斷卻經常出現離譜錯誤,包括當地合作之人民與政府軍的抵抗意志,與兩方領導者的真實意圖甚至內心想法,都常不是太慢醒悟,或是後來驗證根本背離現實。

 

要講清楚這事,就得先講些情報作業的基本概念。「情報(Intelligence)」並不是像一般鄉民或網紅從網上撈點資料就可以寫報告的,網上圖文或新聞或情報系統傳來的「訊息(massage)」,要經過佐證驗證為「真」,分類歸檔進入資料庫,才能成為有用的「資訊(information)」。然後經過後台情報分析人員進行「情報判讀」,綜整比對各方資訊,作出敵方行動的研判,這條資訊才會一路上呈到決策系統,成為有用的決策參考依據。

 

通常,情報的蒐集與研判,有兩大類分別:一是敵軍有多少飛機大砲坦克?有多少兵員?佈在那裡?足不足以渡海作戰?這些關於敵軍數量、物質的,從衛星、偵照、監聽、文件…等工具可以取得的,稱之為「能力情報」或「技術情報」。但關於敵軍想不想打?會怎麼打?什麼時候打?能不能打?這些涉及人的意願與意志的,稱為「意圖情報」或「人員情報」,這種情報很難從科技工具取得,只能依賴人與人的接觸來取得,這就牽涉到情報員的偵訊技巧和判斷能力,以及情報供應者到底有沒有對你說實話?

 

古往今來,物質情報易得,但意圖情報難估。所有的欺敵作戰、精彩的情報故事、雙面諜案件,多半作用在意圖情報與人員情報之上。二戰最有名的欺敵作戰,是在加萊對面弄一個假的第一軍團,派巴頓去當司令,讓德軍一心以為盟軍要登陸的地點就是加萊,於是調了一整個軍團在那駐守,諾曼地海灘只留幾個次級師。為了增強情報欺敵可信度,英國抓光了德國在英國的間諜網,但並不把他們關起來,反而人盯人逼他們做雙面諜,供給一些英國情報單位想要餵食德軍吞下的誘餌,讓人員情報與技術情報對上了號,因此更為可信。

 

美國對能力情報的掌握度,全球無出其右。(美聯社)

 

美軍自二戰開始,在「技術情報」方面一直很強,還得到了圖靈那台一代電腦解碼系統等方面的加強,後來又加入衛星、U-2、黑鳥等高科技偵照,以及全球監聽系統,戰場上配有即時通訊、影像傳輸、以及無人機等設備,全部透過資料鍊整合進C4ISR系統,使其對能力情報的掌握度,全球無出其右。

 

「人員情報」仰賴他國

 

但美國對人員情報的掌握度卻是一直很弱的。如前所述,二戰時盟軍的人員情報,還是比較依賴英國的。而且直到現在,英國MI-5與MI-6的意圖情報與情報分析,仍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情報材料。冷戰時期,美國從古巴到中東、到中南美、到亞洲,人員情報失利的案例比比皆是,只有歐洲和對俄方面比較成功。在對大陸的技術情報蒐集方面,台灣完全依賴美國技術,例如黑貓中隊與鋪路爪雷達;但人員情報方面,美國仍需依賴台灣,台灣甚至可以弄到對岸的紅頭文件。直到2000年左右,台灣在大陸情報網因軍情系統內賊李志豪洩密而破功,台灣的人員情報能力才弱了下來。

 

問題是這麼多年來,美軍對於亞非拉等非白種地區的人員情報,從蒐集到判讀一直改進有限。曾有人分析過,光是膚色語言,就讓老美在非歐美地區寸步難行,想賺錢的多,說真話的少。加上蹲在美國辦公室的情報分析人員,很多出自長春藤名校,而書唸得太好,反而讓他們容易產生某種文化偏見,或過度自信而造成誤判。後方高素質的情報分析員,常常不相信一線情報員的親身經歷與判斷,因為總覺得他們是滿手骯髒的暗黑份子。這些誤判,在古巴造就了悲慘的豬灣事件。在越南和阿富汗過度相信自己訓練和供養的政府軍,將美軍拖進戰爭泥沼又不光榮撤退。在尼加拉瓜支持游擊隊成了醜聞。現在又不相信2014年後經過北約與綠扁帽重建的烏克蘭軍,而對烏克蘭戰局一度悲觀。

 

美國的情報作業其實對台灣提供了很好的教訓:第一,情報作業的唯一判準就是「精準」二字,沒有其他。能夠精準判讀情報者,便該在情報機構內升至高位,其他什麼學歷、年資、關係、人脈都不是重點,因為決策者需要他的判斷來作決策。而決策者也該清楚,「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先知也。」講話好聽的自己人,遠不如能夠精準判讀情報的先知重要,而所謂「先知」,是由其判讀的「準確率」來決定的。錯誤的情報必然導致錯誤的決策,讓普丁追悔莫及的,正是其供應好話而非真話的情報系統。

 

軍事投資的第一優先應該是情報

 

其次,在英國、美國、以色列,第一流的人才通常流向情報單位,而不一定是作戰單位。但在本國,擁有傲人學歷才會得到任用,任職作戰單位才易於升遷,沒人愛窩在情報單位。但現實上,所有優秀的指揮官,幾乎一定先得是個優秀的情報判讀人員,能在千頭萬緒中一手撈出關鍵情報,才能一擊中的。

 

美軍對於亞非拉等非白種地區的人員情報,從蒐集到判讀一直改進有限。(美聯社)

 

最後,以台灣之小,承平既久,對岸又成天對著我們流口水。所有軍事投資的第一優先應該是情報,而不是大又貴的裝備。某位國安局長曾在立法院抱怨,台海一緊張,他光是買衛星照片的經費,就可能在半年裡用光一年預算,還得從其他課目調。國安局長不是「省長」,我們對於情報單位的投資、建置、運作,實在不能老搞「能省則省」那一套。正因為我們資源有限,更需要精準的情報蒐集與判讀能力,包括戰略的與戰術的,技術情報與人員情報,才能讓有限資源像大衛的石頭一樣,一擊打到巨人要害。擊倒巨人不能只靠運氣,更要靠情報。

 

同樣的,鄉民們也該建立自己的情報判讀習慣,那才是對付「假訊息」的最可靠裝備。各位不妨去網上撈一下,那些二月以來一直堅信俄羅斯必勝的國關學者、網紅、名嘴、或鄉民,都可以排除在可信名單之外,因為他們跟普丁的情報單位一樣,愛講政治正確的好聽話,卻不能提供事後驗證為真的情報預判,那就是一種沒有價值的資訊,除了誤導自己,毫無增益。

 

台灣常愛談以色列的強悍,但人家能夠在四面強敵環伺中生存下來,是靠全世界第一流的情報單位「摩薩德」(Mossad),在看不見硝煙的情報戰場上,隨時撈出精準的情報而生存的。1973年,摩薩德就大意失誤那麼一次,贖罪日戰爭便差點讓以色列亡國滅種。

 

情報作業的真言是:「當我們對了,沒有人會記得;當我們錯了,沒有人會忘記。」小國寡民,豈能不把精準情報,當作國家安全的第一要務?台灣需要的不只是飛機大砲,更需要無比精準的情報,那才是平時、戰時,都不可或缺的國安要素。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